終于看了這部被雪藏五年的《狗十三》。或許是自己青春的記憶太過深刻,又或許,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樣的殘酷而美好,李玩身上有太多自己的影子,曾經的玩世不恭,曾經的憤世嫉俗,曾經的無可奈何,以及最終的妥協,歸于平和。短短一兩年間,完成從小孩到大人的蛻變,只因為,經歷了“青春”這場疾風驟雨般的修行。
渴望卻又得不到認同,是叛逆的開始。
故事從李玩和爸爸的沖突起步。父母離異,爸爸二婚又添丁,從小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李玩,與父親之間并沒有太多的共同語言。爸爸拼命掙錢,隨手能抽出數張毛爺爺來買女兒開心,卻一直揪著孩子“偏科”這一點不放,連興趣小組也必須從物理換成英語。
但李玩從小對物理著迷,偶像是愛因斯坦,興趣小組選物理,最大的期望是看天文展,英語演講題目是平行宇宙,就連爸爸送的小狗,也起名叫“愛因斯坦”。
因為這只名叫愛因斯坦的小狗,李玩把家里鬧得天翻地覆。
粗心的爺爺遛狗時把小狗弄丟,李玩回家,沒有人主動跟她說小狗的事,當她發覺小狗不見了,爸爸首先擺出了父親的“權威”姿態,講了以學習為重的大道理;接著才揭開丟狗的事實。本以為有大道理的鋪墊,孩子就該乖乖聽話,不在追究,李玩卻只問了一句:“你們找了嗎?”大人們面面相覷,李玩奪門而出,大街小巷呼喚愛因斯坦。
當然狗沒有找到,反而惹得一家子不開心。爺爺因為愧疚,追著孫女出門,想勸她回家,卻在拉扯中摔倒在地,傷了腿。
小狗愛因斯坦成了李玩的執念,就在她已經逐漸接受愛因斯坦找不回來的事實時,后媽出了個餿主意,買回來一條相似的小狗,說愛因斯坦找到了。聽到消息的李玩課都沒上完飛奔回家,卻看到了一只陌生的小狗。
李玩不傻,她知道大人們的意思是,你不是要狗嗎,再給你一只,你別再鬧了。
但是抱歉,李玩說:“我并不是非要一條狗”?;蛟S大人們聽不懂這句話,或許他們根本就不想聽,因為沒有人真的在意李玩心里要的是什么,沒人在意她的感受。
豆瓣上的一個評論說:“我們只是想要被尊重,可以平等溝通交流,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有人能看見自己的委屈傷心。可是爸媽不在乎啊,他們只想讓你成為聽話的傀儡,不在乎你是否有獨立的人格也不關心你到底在想什么。中國的父母如此執著于’聽話‘?!?/p>
小孩有小孩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大人總是用他們那個世界的規則來評判小孩。
當你還是一個小小孩的時候,大人世界的規則對你來講可能還沒有那么嚴厲,成年人會以年紀還小作為開脫對你網開一面;但當你已經是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小時候尚能被原諒的事情,在這個時候都成了叛逆、執拗、不懂事。青春期的小大人為什么會叛逆?說白了,就是已經到了不能再像小時候一樣撒潑打滾表達訴求的年紀,卻還依然得不到成年人應有的承認與尊重。當訴求得不到尊重和回應,就只能以叛逆的形式故意反抗。
李玩就處在這樣一個尷尬的時期,與她形成對比的是同父異母的弟弟。
李玩畢竟是一個內心溫柔的小女孩,對第二只愛因斯坦,雖然清楚這不過是大人們糊弄自己的道具,在相處一段時間后,她還是喜歡上了這只小狗。
而李玩的弟弟正是淘氣的時候,喜歡招惹愛因斯坦。
第一次沖突,弟弟拿著玩具武器嚇壞了愛因斯坦,結果小狗狂吠不止嚇到弟弟,后被爸爸以各種“武器”威脅,結果小狗叫得更厲害,只有李玩知道小狗是被嚇到了,她噙著淚水,心心相惜地愛撫著它,讓它安靜了下來,還把它抱上床,讓它受到了前任愛因斯坦的待遇。
第二次,弟弟被愛因斯坦咬傷,不僅挨打受了傷,還要被爸爸“送到狗肉餐廳”,當然,這是后媽的主意。李玩哭著對爸爸說“它受傷了”,卻也只能無奈地接受小狗被送走,她最后只能哀求爸爸不要把它送到吃狗肉的餐廳。
在成人的規則里,弟弟舞刀弄槍戲耍小狗是天真無邪,李玩尋狗、護狗就是胡鬧。
另一次“胡鬧”,是爸爸答應陪她去看一直心心念念的天文展,結果在酒局上時間一拖再拖,李玩不顧爸爸的顏面擅自離開,還是沒能在結束前趕到。
一次次的沖突下,李玩開始尋求反抗。她喝酒了,和姐姐喜歡的男生一起。當爸爸質問她“誰讓你喝酒”時,她回懟“是你讓我喝的”,那是在爸爸的飯局上,她被迫向大人敬酒。
一時被當成年人對待,另一時又被當作小孩。所有的叛逆行為,都是在無聲地質問:我長大了嗎?!我可以自己做主了嗎?!
在一個問答平臺上看到這樣的問題:“如何面對孩子叛逆?我們該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青春’叛逆期’?”
其實答案就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青春期是最考驗親子關系的時候,而親子關系的親疏不是一時的結果,也不是臨時能夠修補的。如果親子關系不錯,孩子的叛逆不會很嚴重,即便有叛逆行為,家長也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而如果親子關系不佳,孩子的叛逆就會表現的非常嚴重,甚至根本不理會家長。這樣的孩子,最后只能自己撞得頭破血流,才能找到出口。
李玩的爸爸雖然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父親,好在他在親子關系的處理上讓李玩感受到了父親的愛。
雖然他在氣急時揮手扇李玩耳光,但之后他會摟著她真心誠意地道歉;
雖然他一直忙碌幾乎無暇顧及女兒,但他會在李玩英語演講比賽時到現場加油;
雖然第二只愛因斯坦被他送走后死了,但他聽了李玩的話,沒有把愛因斯坦送到狗肉餐廳,而是送去了流浪狗救助站;……
也正是這些點點滴滴讓李玩沒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太遠。
她漸漸學會了接受成年人世界的規則。
面對男孩的告白,她淡然地說“我沒有想那樣”;
在擅長的物理競賽中獲獎,她因此獲得中考保送資格;
面對長輩好心安排的狗肉餐,她笑著說謝謝,然后欣然吃下;
路遇有人帶著丟失的第一只愛因斯坦,姐姐幾乎要跟對方吵起來,她只輕輕地說“還好它沒有認出我來”;
……
有的細節看得讓人心痛,但也為她欣慰。
有這樣的感覺,大概因為我已經是老母親一枚,也只能用成年人的視角來審視李玩的蛻變。
在老母親的眼里,
不吵了,不鬧了,不折騰了,就是長大了。
長大,就好了。
……
就……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