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讓“痛感”不“痛苦”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整個健身過程就是一個適應痛感、伴隨痛感直到對痛感無感的過程——請注意,我用的是痛感而不是痛苦。拿男人做減脂增肌訓練打比方,痛感體驗來自于:
首先是跑步,通常你會在跑步機上吭哧吭哧一邊汗流喘氣,一邊看著里程數算著時間,這是個很機械的無聊過程,如果速度調高一點,時間長到一個小時,你都能感受到肺部強烈的擠壓感;
那么,增肌訓練本身就是硬生生撕裂肌肉纖維,讓細胞再生并等待新的蛋白質合成填入,理所當然的疼痛;
為了得到有效的訓練,當你剛適應一個重量級的時候,你得馬上增加承重,保持在“痛感”狀態;
而最大的痛感體驗則是訓練過后的幾天,伴隨著新的肌肉生長,你身體不同部位輪番酸痛,甚至讓你“行動不便”
……
請告訴我,當你在看到以上描述的時候,有沒有一些情景代入,甚至自己也伴隨有一些“痛苦”的感覺?而實際上我說的可都是痛感體驗——但卻并不一定都會成為“痛苦”體驗哦!那什么時候是痛感體驗,什么時候是痛苦體驗呢?得看是什么人,帶著什么樣的心態,處在哪個階段。還是拿我的體驗來說:
在一開始健身的時候,確實更多感受到的是“痛苦”,原因有:
我突然要增加一種心理很有抗拒的生活安排;我每天要做大量機械無趣的動作;
我還在心里嘀咕這個時間和金錢花得到底值不值;
而在實際的鍛煉過程中,很少運動的我居然在第一次上跑步機的時候都找不到平衡感,第一次跑一個小時都要嘔吐眩暈了;
一開始舉器械的時候,發現連最低標準都舉不起來(之前從來沒有運動習慣),那種對身體的疼痛刺激讓我恨不得扔下器械走人……
然而到現在的情況是:
如果超過兩天沒有去健身房心里已經有愧疚感并擔憂身體素質倒退;
走在去健身房的路上感覺是急迫的、聽到健身房里的音樂細胞開始感覺舒服和活躍;
熱身跑步15分鐘結束的時候還不想下機,覺得沒爽夠;
訓練器械依然感覺酸痛但一定可以咬牙堅持到底;
訓練第二天如果身體沒有酸痛反應我會懷疑是不是訓練還不夠到位……
這跟一開始比起來,簡直就像在享受“受虐”,那我到底是如何轉變的呢?其實在這個過程中,生理上的痛感一點沒有減弱,甚至在加強,轉變的都是心理,從痛苦到習慣到“享受”——嚴格來說這個享受是有說服、催眠自己的成分的,因為訓練當口的難受確實是客觀存在而且永遠存在的。
那么我的心理調適過程是怎樣的呢?首先,在前一個月還沒養成穩定習慣、每次腦袋里閃現懈怠的念頭時,我第一時間對自己進行兩個對話:先是恐嚇,難道你還沒有對之前因為形象問題帶來的困擾受夠嗎?再畫餅,想象一下以后玉樹臨風廣受歡迎——尤其是受女孩子歡迎的樣子,好吧,我承認我這么想的時候我都真的笑出來了,我想這是不用掩飾的本能。
我也以同樣的給自己遠景描繪的方式,應對訓練過程中大量枯燥的動作、肌體的疼痛以后訓練后的身體短期不適,很快就覺得這些也沒什么嘛!我們還是得相信我們的身體以及心理對新情況的適應能力。
關于花錢的問題——因為請私教確實沒少花錢,但糾結只在咬牙那一瞬間,決定之后便只會督促自己要讓它帶來效益。而關于時間的問題,我也做了一些調整,將很多之前習慣專注學習和觀看的東西盡可能用音頻方式來解決,而且還增加了一些音頻學習內容,時間上也算做到了最大化利用。
不過說到底,以上調整只能管得了幾個月時間,最重要的是結果帶來的獎賞,才會最終將這個自我訓練行為長期穩定下來。在我減脂3kg的時候,我才很有意識要把健身這個事情當做“很正經”“很重要”的事情來做,現在我的整體體重已經下降了6kg,而其中增肌至少有3.5kg吧,所以實際減脂快10kg了。與此同時在生活中帶來的反饋是,“你太厲害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并請教“你也教教我呢”——請原諒這個全民都是外貌協會成員的社會吧!
但教練告訴我,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這么幸運減脂效果好,有人在健身房5個月都沒瘦下來,甚至看起來很勤奮。我相信瘦身屢屢不成功者除了方式、方法和精力投入的問題以外,心理心態更重要,但這個以后我會借助我我的心理學知識細說。
二、在痛感中狂舞吧
朋友們可能注意到了,我在標題、開頭以及前面的表述中,都很刻意的使用“痛感”和“痛苦”這兩個詞。絕不是我愛咬文嚼字,而是我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驗證了(因為之前也聽過)這一字之差背后所蘊藏的玄妙天機。而之所以值得大談特談,也是因為不只關乎健身這件事,也關乎“健腦”“健心”,以及關乎跟成長相關的一切事情。
那么痛感和痛苦到底有何分別呢?“痛感”是純生理感受,而“痛苦”則是主觀情緒反應,大多數時候——或者干脆說是生物進化中的保護機制,讓我們的情緒感受對“痛”這種生理感受的直接反應是“苦”這種負面感受,以警告機體有危險發生,需要做出改變措施。因為這種從神經到意識的反應回路,幾乎發生在不到0.1妙的時間里,所以我們很多時候來不及區分,而且會快速以逃避性的行為應對。
而在如今我們人類的活動中,即便不再是原始社會條件,即便痛感并不一定意味著遭受了真正的機體威脅,但我們體內古老的反饋系統依然習慣性做出了“苦”的反應,企圖迫使我們改變當前狀況。如果一個人真的按照神經到意識的反應做了,那么TA幾乎很難成長。
畢竟我們是不同于一般生物的人類,只有完全放棄自由意志才會沉淪在這種原始反饋系統中。其實,無論我們想在哪些方面做些改變提升自己,都是對現有舒適區域的打破,而打破這種狀態都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痛感”,但只要不要讓自己的意識進行認同,就不會變成“痛苦”。
當然,在生活中,無論是絕對活在舒適區域里不做改變的人,還是完全看得開帶著“痛感”快樂成長的人,都是少數。大多數人的情況其實是被動適應,因為完全無力反抗,硬生生地被各種人生境況“強奸”。比如上學的時候因為老師父母的逼迫,帶著“痛苦”的感受學習;畢業之后帶著生存的壓力不得不適應工作和職場,被推著走一步看一步沒;甚至結婚成家以后也是為了養家糊口而身心疲憊地應付生活,毫無幸福感可言……
其實,在幾年以前我也是這樣一種帶著“痛苦”感受被動成長的人。而要做到帶著痛感快樂成長,就要做到將意識與本能反應隔離,將視野放到自己更長遠的未來——你到底想在未來自己的生活中看到什么?你現在所做的事情是正在通向那個畫面嗎?我還可以做得更高效、做得更多嗎?
只要把自己問明白了,其實事情就變得很簡單:第一,為了自己想要的做選擇;第二,選擇了之后持續、有改進的重復;第三,默認并習慣付出痛感的代價。這樣的話你不會感到痛苦,你會很快看到階段性成果,最終你其實也是快樂的。
我想,所謂心智成熟的人,TA不僅會主動選擇承受一些痛感體驗換得成長,更能夠在面對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充滿痛感的經歷——包括事業受挫以及失戀、離婚等的時候,喊著眼淚帶著微笑,從中找尋自己下一步走得更好的指引。
我在健身中體驗自己,體驗生活,體驗成長,我將以此為原點,持續地、真誠地做出分享,希望對你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