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前一篇文章《大多數人寫作太差,只因不明白這一點》,我們達成了一個重要共識:寫作的底層邏輯是“輸入——加工——輸出”,提高寫作能力的根本方法是加大內容輸入,強化加工能力,保持不斷輸出。讀書、訪談、看電影、與人聊天、旅行、內省等都是加大內容輸入的方法。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講如何通過閱讀來加大內容輸入,剩下幾種方法將在之后的文章中陸續予以詳細介紹。
首先講講今天這篇文章的結構。美國學者Simon Sinek在研究那些偉大的領導者所發表的演講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他將其稱之為“黃金圈理論(Golden Circle Theory)”:普通人的演講順序是“是什么——怎么做——為什么”,而那些偉大的領導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演講順序是“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這樣的演講方式邏輯條理更清晰,更有說服力。我會將他關于“黃金圈理論”的TED演講視頻鏈接放到文末,感興趣的朋友可進一步了解。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也會按照“黃金圈理論”的方法來展開。
為什么閱讀能提高寫作能力?
作家葉圣陶曾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里說,“有些人把閱讀和寫作看作不甚相干的兩回事,而且特別著重寫作,總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似的。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為什么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因為閱讀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途徑。通過閱讀,我們建立起一套對外在世界的解釋體系。寫作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解釋體系直接或間接表達出來的過程。如果沒有自己的解釋體系,是沒法寫出好文章的。
不止一次有讀者和我溝通,說自己腦海里其實有很多想法,只是沒辦法寫出來。比如前段時間的幼兒園虐童事件,他們就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寫。我對他們說不用寫,口述出來就行。結果他們說出來都是“我感到很憤怒”、“人性太黑暗了”、“他們怎么對小孩子下得去手”之類的話,毫無邏輯性和條理性。為什么虐童事件會頻發?幼教行業到底有哪些不合理之處?有沒有解決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的阻力何在?這些關鍵問題他們根本沒想過。
其實,現實生活里很少會出現“心中有,筆下無”的情況。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自己的腦海里沒想法,所以才覺得筆下沒東西。為什么腦海里沒想法?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解釋體系。當面對超出自己解釋體系的事件或現象時,人們的通常做法有幾種:訴諸于權威,訴諸于情感,漠不關心,或者將它強行拉入自己已經建立起來的解釋體系內進行解釋。有一句諺語說的是“手中有錘子,看什么都像釘子”,就是這個道理。而通過閱讀,我們能建立起一套更加立體和豐富的解釋體系,個人的認知會更加全面和成熟,寫作起來就會更得心應手。
如何閱讀才能提高寫作能力?
也許有人會說,“我也沒少讀書啊?怎么閱讀還是很差呢?”這就和閱讀方法有很大關系了。
我發現今天的簡書和其他一些自媒體平臺有些人太浮躁,類似《我用一年讀完了這200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這樣的文章總是大行其道。兩天不到讀完一本書,會有什么效果?當然,有些書的確可以在兩天內讀完,因為只需看看目錄,然后挑重點章節閱讀即可,中間的例子和論證過程一概省去,只看關鍵結論。但是,有的書需要慢慢多遍閱讀,也就是精讀。
所謂精讀,在我看來,要做到下面三點的至少一點:
(1)畫思維導圖。讀一本書時,將重要的知識點或邏輯線條畫出來。下面是我閱讀《麥肯錫工作法》時所畫的思維導圖:
(2)記讀書筆記。對一些關鍵的知識點,要將其記下來,以便隨時復習,常看常新。通常我閱讀經典書目時,會將我認為重要的內容都摘抄下來,在平時的碎片化時間里拿出來復習。有時候發現看似毫不相關的知識點,在某些時候會產生奇妙的聯系。如果我們對一本書看完就束之高閣,是絕對不會產生這種體驗的。
(3)深度分析全書內容。以文學類書籍為例,很多人在閱讀時,從頭至尾看了一遍情節就算完。但如果是一個優秀的創作者來閱讀,他會問自己如下問題:這部作品最核心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是通過什么手法來推動情節的演進的?它是否是作者內心的投射?或者是作者所處時代的映射?就像演員看電影,優秀的演員看電影和普通觀眾看電影,內心活動是截然不同的。同樣地,如果你想成為優秀的寫作者,那就別像普通作者那樣去閱讀。
閱讀什么書才能提高寫作能力?
結合我自己的經驗,大部分書籍都能幫助提高寫作能力,但見效快慢是不同的。我寫作的過程中,有三本書對我幫助很大,一本是羅伯特·麥基的《故事》,一本是《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最后一本是杰克·哈特的《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這三本書是必讀書目。
除了寫作技巧類的書籍,讀歷史、社會學、心理學書籍對寫作的幫助也很大。此前我采訪某位內容創業者時,她的一句話我很贊同,“文學是時代的投射。”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一定能夠很好地投射當時的社會現實。如果我們對時代特征不了解,寫出來的作品就會讓人感覺陌生。所以,讀歷史和社會學書籍,能夠幫助我們創作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讀心理學書籍,則能幫助我們創作出更立體、更真實的人物。很多人寫人物時總是千人一面,非常臉譜化,問題就在于對人物的內心缺乏深度了解。進行人物描寫時有一條鐵律:一定不能讓人物的外在表現和他的內在心理動因保持一致。比如,一個人看起來很樂觀,整天都面帶笑容。現實生活中,也許他就是樂觀主義而已。但在文學創作中,我們一定要找出一個讓他保持樂觀的內在心理動因,且這個動因越悲觀越好,而不是說“他天生愛笑”。
以《使徒行者》里的“歡喜哥”這個角色為例。他總是面帶笑容,如果編劇將他塑造成一個本來就很樂觀的人,那這個人物形象就會很扁平。在劇中,編劇將“歡喜哥”塑造成了這樣一個人:他其實性格很暴躁,遇到事就皺眉,他的妻子就經常安慰他說要開心,要面帶笑容。某次他的妻子被人殺死,臨死前她對他說,“不要皺眉,要開心”。他記住了妻子的話,從此以后不管什么情況都面帶笑容。通過這樣的設定,就能讓人物形象豐滿不少。
驕傲的人,其實內心很自卑;狂暴的人,其實內心很懦弱……在文學作品中,這樣的角色不勝枚舉。要把對立的兩種特質統一到一個人身上,自然少不了對其內心活動的細致描寫。不懂得心理學知識,自然也就難以實現。
除了心理學書籍,還有其他很多類型的書籍也能對寫作有所幫助,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其實,和到底讀哪一類書相比,這四個字更為重要:手不釋卷。畢竟,還是那句話,閱讀是寫作的根基。
<完>
這是Simon Sinek關于“黃金圈理論”的演講視頻鏈接,供大家參考:
內容預告: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結合自己多年的媒體從業經歷來分享如何通過采訪或談話來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如何將信息轉化為有用的寫作素材,以及一些受訪對象關于寫作的實用建議。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