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電視劇《天道》翻出來看了一遍,隨后買回來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逐字逐句閱讀。一部好的作品給人開了一扇窗戶,讓人可以擁有新的視角,開始新的思考;一部好的作品喊出了封存在心底因為太在意世俗究竟而不敢發(fā)出的聲音,讓人頓感找到同類的酣暢;一部好的作品把縈繞在腦海里若隱若現(xiàn)的千絲萬縷文字化、具體化,變成為可以觸摸的思想。
我可以分享它帶來的感受,卻不愿意以自己淺薄的智慧對它里頭的思想評頭論足。且對某種思想的理解會隨著個人心智的成長而變化,不好說。
韓楚風(fēng)評價丁元英時,想到的是尼采的話——更高的哲人獨處著,這并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芮小丹單著是不是也在等一個和她同樣有著自在自性的人呢?
在丁元英和芮小丹身上,我看到了這個世界上最奢侈的東西,那就是按照心的愿望活著。丁元英的各種“不解釋”來自于內(nèi)心的清楚,對人性的了悟、對“道”的尊重和認識——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他有些時候很沉默,這是當(dāng)他發(fā)覺他和對話者的價值判斷與取舍有天壤之別,且他知道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和爭執(zhí)都是浪費時間與精力的無謂之爭。
如此,無論是有錢的丁元英、還是窮得靠變賣唱片維生的丁元英,你都覺得那就是丁元英,不可侵犯,不可論斷。丁元英的所謂做鬼事說鬼話無非是不去逢迎世俗,而是按照自己的知識架構(gòu)和價值體系去判斷并作為言行的準則,也就是“實事求是”。
大部分在為人處世上能夠把握好“法、理、情”的頂多算是社會精英,如劇中角色“肖亞文”。然而丁元英對生活和生命有更深更真的體悟、能夠應(yīng)“道”而為。不到那個境界,很容易把丁元英理解為淡然、冷漠,也就更難理解丁元英說的大愛不愛了。
芮小丹同樣是按照心愿生活,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她甚至有著更加純凈的自性,這也是讓丁元英愿意珍視的一部分。如他對小丹說的:“這不是簡單和復(fù)雜的問題,是生存境界不一樣,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我是想活個明白,還在思索的圈子里晃悠,離你的境界還差著幾個位格”。
芮小丹的狀態(tài)讓我想起來那句話“當(dāng)你知道你是你的時候,你不是你;當(dāng)你不知道你是你的時候,你才是你”。肖亞文是世俗里的智者、處事精明、有禮有節(jié),在現(xiàn)實生活里知進退,隨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小丹則不同,她是天國的女兒、是自性的如是本來;她熱愛現(xiàn)實的日子、勤勞地養(yǎng)活自己、不卑不亢隨性地為人,恪守和追求精神上的清潔、自由和豁達;當(dāng)生則生,當(dāng)死則死,來去自如。
無論是丁元英,還是芮小丹,你拿這樣遵循大道、自性活著的人有什么辦法呢?這是真正的奢侈。凡夫俗子之間的暗自較勁,以及各種比較所帶來的憂愁和糾結(jié)在這種自在的態(tài)度前也只好自討沒趣,利刃也化作一場花瓣雨。
昨天看到一篇關(guān)于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月娥的報道,古人云:“人到無求品自高”。她卻說:“官到無求膽自大”。無求者無畏。
平日里,經(jīng)銷商伙伴們常常來咨詢我一些讓市場發(fā)展的方法和“訣竅”,或者是一些關(guān)于人際關(guān)系打理的事務(wù)。實際上,把一次次的咨詢結(jié)果稍加羅列便不難發(fā)現(xiàn),萬變不離其宗,就是三點:做事順應(yīng)規(guī)律、原則和準則;做人真誠;說話,是在誠實表達內(nèi)心。剩下的,就是在大道里讓心智成長,讓靈魂離真理更近。
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