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曾說過:“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卻會頑固地潛藏于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恒久的影響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01
今天,我在微信群中看到這樣一段小視頻:在一張圍滿大人的賭桌上,一個年僅大約六七歲的小女孩,在她父親的陪同和指導下參與賭博的場景。從小女孩那淡定的模樣以及一手抓錢,一手熟練地搖著骰子的畫面,可以看出,這位小女孩顯然不是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場合。小女孩贏了一局時,其父親問:你還打不打?當小女孩肯定的回復時,他不但沒有阻止還覺得非常自豪……看到這里,作為家長的我,頓時無語。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著孩子。換句俗話來說,家長是原件,孩子就是復印件。幼小時,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學習父母身上諸多特性,有怎樣的父母,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我不知道這位年輕的父親對孩子灌輸的三觀是什么。或許,這位家長認為純粹是一種娛樂,只不過想鍛煉一下小孩的膽識,讓孩子過把癮而已,不必大驚小怪。我只知道,這種耳濡目染,會讓這個小女孩深刻地認同“賭博游戲中可以不勞而獲”的價值觀,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用拼搏,只要帶著僥幸的心理,步入賭場即可以在賭場上大撈一把。小孩子的認知能力較差,判斷是非能力薄弱。如果這位家長再不正確引導的話,這位小女孩就會養成一種賭徒的心癮,想糾正也艱難。在純潔的學習年紀,家長卻教育孩子縱容于賭場游戲,那是對孩子未來最大的不負責。
02
我曾瀏覽過一篇《墻和紙簍》的文章,文中講的是兩個愛畫畫的孩子。
第一個孩子的媽媽給兒子一疊紙、一捆筆,還有一面墻。她告訴他:你的每一張畫都要貼在墻上,給所有來我們家的客人看。
第二個孩子的媽媽給兒子一疊紙、一捆筆,還有一個紙簍。她告訴他:你的每一張畫都要扔在這個紙簍里,無論你自己對它滿意還是不滿意。
三年以后,第一個孩子舉辦了畫展:一墻的畫,色彩鮮亮,構圖完整,人人贊揚。
第二個孩子沒法展覽,一紙簍的畫,滿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手頭尚未畫完的那一張。
三十年以后,人們對第一個孩子一墻一墻地展覽的畫已不感興趣,第二個孩子的畫卻騰空出世,震驚了畫壇。
人們把第一個孩子貼在墻上的畫揭下來,扔進了紙簍,又將第二個孩子扔在紙簍里的畫拾出來,貼在墻上。
第一個孩子的母親,教育孩子把畫都貼在墻上,從小灌輸了一種名與利的榮譽觀。那墻上的一幅幅畫成了他的榮譽的象征。當他把一幅幅的畫貼在墻上時,他的才華隨著那畫而沾沾自喜,變得自滿,慢慢的,他被這堵墻和掌聲緊緊地圍住,最終失敗。
而第二個孩子的母親,則讓他的畫扔進紙簍里作為動力,每一次都把希望和精力放在下一個目標上。拋棄了別人的褒揚,在執著中堅持不懈,把榮譽扔進紙簍里,這就是這位母親從小灌輸淡泊名利、不急于求成、不懈追求的人生觀。故此,這位孩子,在這樣沒有滿足感的不懈努力之下,最后,贏得了最高的榮譽。
墻的功能雖是展示最好的一面,但容易使人自滿,使人不思進取,值得警惕!而紙簍的功能是裝下所有的不好,卻讓人奮進。可借鑒!
同樣是母親,同樣是兩個愛畫畫的孩子,由于兩種不同的教育手段和不同的價值觀,所以,才會釀造兩個孩子不同的結果。
03
教育的根本,是要先育人;育人的關鍵,在于父母。
周國平說:“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是最省力的一種教育,好的素質是熏陶出來的。”
作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您就像一面鏡子,孩子卻是最敏銳的觀察者,她在用眼睛注視,用耳朵傾聽,用行為模仿。成年后,孩子就成為了您的影子。
假如您是一位整天沉迷于網絡游戲的父母,請不要在孩子的面前渾渾噩噩了,因為那是您對孩子的誤導。
假如您是一位整天圍在麻將臺或賭場上的父母,請您不要再那樣每天無所事事了,您的放縱,是對孩子最直接的熏陶,更是對孩子一種無形的傷害。
假如您是一位不懂得尊師敬老的父母,請您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師長或父母的不是,您的不敬,會讓孩子效仿,成為您的復制品,嚴重的話直接會影響到三代人的命運。
正如哲學家盧梭所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一個優秀的家庭,一定是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三觀。故此,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努力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以正確的三觀教育孩子,讓孩子的未來綻放光彩!
我們一起努力吧!
? ? ? ? ? ? ? ? ? (文∥岸芷汀蘭,寫于2018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