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獨生子女政策下出生的微君這一代人眼里,中元節,又或鬼節,既是節日又不是節日。
如果如今還和父母以及一大家子親戚住在一起,到了這一天大約還是要拜一拜“神”。如果已經是獨自一人外出謀生,大約連今日是七月十四都想不起來。
然而,這個節日,在某種程度上,又存在相當的意義。
一進入農歷七月,電影院里獨占鰲頭的是恐怖片,香港的,韓國的,泰國的,臺灣的……有人覺得中元節以致整個農歷七月都有點晦氣,滿大街的“好兄弟”,總會讓人有點不安和心慌。
還有一種方法辨認農歷七月的到來——月餅行業全面開售。中元節已經來了,中秋節還會遠么?微君本人更喜歡這樣的想法,如果說中秋節是珍惜眼前人,中元節則是為紀念和緬懷逝去的親人。
中元節,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有人為了辟邪而吃 ,有人為了祈福而吃。大約取“鴨”與“壓”的諧音,是為了壓住鬼魂,壓住驚嚇,也當做牲禮的一種,拜祭先人。
在兩廣不少地方,大凡傳統節日,鴨子是必不可少的主角。尤其在暑氣正盛的夏天,微君奶奶又或外公家里的鴨肉湯好似不曾斷過。選擇也不少,冬瓜薏米煲鴨湯,說是吃了利尿消暑,蓮藕西洋鴨湯,說是滋陰清補……因為中醫說,鴨肉性涼清補,最去暑熱。
私以為,鴨子最好吃的做法是白斬。
白斬?也許吃過“白斬雞”的人不少,聽過白斬鴨的人,大約當真不多。
白斬,興許還可以算是鴨子烹飪的最高境界。不喜歡吃鴨肉的人大凡因為兩個原因——腥臊和多毛。這全都因為在處理鴨子的時候不夠仔細認真。清水煮鴨,腥臊最難去,同時,若有未去凈的絨毛,一眼看見,就覺得倒胃口。
與我的外婆為數不多的相處記憶里,有一段是年幼的我,與外婆一起做白斬鴨。具體說,是外婆到菜市買一只鴨子回家,把活鴨給宰了然后用開水燙,而我則在一邊看她拔毛。
外婆蹲在大水溝旁邊,一點點地給鴨子拔毛,細絨絨的毛要徒手拔干凈,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唯有將鴨毛清除干凈,將鴨嘴上的粘液清洗徹底,才不會留有腥臊氣味。
我等得不耐煩了,就一直催怎么還不能下鍋呀。外婆就說,這么點小事情都沒耐心啦,這樣長大以后面對大事要怎么辦呀?外婆還說,你看這只鴨子,多嫩呀,羽毛豐潤,肌肉堅實,兩眼有神。
做白斬鴨要選嫩鴨才好,一般肉質肥嫩的鴨子,翼下和腳部的皮膚柔軟,胸骨突出不明顯,胸脯豐滿。如胸骨突出很高的鴨子,則其肉質較老。幼嫩的鴨子,就連鴨嘴都是柔軟的。
好吃的白斬鴨,可不是用火煮出來的,而是耐心的浸泡出來的。深鍋里放姜和酒,清水適量,大火煮滾之后,轉小火,將殺好洗凈的全鴨放入滾水中浸泡。這時候,水溫很重要,最好不要看到沸騰翻滾的氣泡,否則容易將鴨肉煮老。
待鴨子腿部肌肉開始收縮時,將鴨子撈起,大火將水再次燒開,倒入大量紹興花雕酒,再次把全鴨放下,熄火,浸泡二十分鐘左右,即可撈起。嚴格來說,白斬鴨,是一道涼菜,所以放涼之后,才好切件食用。
外婆用刀在煮熟放涼的鴨子腹部劃開的時候,一股濃汁緩緩流出,香味撲鼻。一邊看著的我已經蠢蠢欲動,難以自控,也不等擺盤上桌,伸手就從砧板上捻起一塊鴨尾肉,大口啖之。
白斬的鴨子,比起常見的燒鴨要來得口感濕潤松軟些。緩慢的熱水浸泡,使的鴨子皮下多余的脂肪統統都流入湯汁中,鴨子的皮肉,被巧妙地分離。皮,白而嫩,滑中帶脆,清爽而不帶一絲油膩。肉,厚而軟,綿密中帶著嚼勁,扎實卻不覺得干硬。
那片鴨尾肉的味道,就好像外婆娑的掌心,輕輕握住我的小手,老繭摩擦在我的手背,帶著粗糙的溫柔,醇厚綿長。
原創作品
2014年8月9日發表于微信公眾號【并非關于吃的一切】
微信搜索:chilechilechile (諧音:吃了吃了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