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老朋友聚會。大約半年沒見,每個人都很激動,開始胡扯些瑣碎雜事。
話題慢慢轉移到了現(xiàn)實問題,趁著雅興,幾個所謂的文青開始對冷酷的現(xiàn)實指指點點,紛紛講起身邊的趣事。
L有一個朋友叫阿杰,由于家境普通,每月都花相當一部分時間在外兼職。
他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聯(lián)系到了校外某家店鋪的服裝貨源,便立即開設微店,在校內張貼廣告,主營輕奢、潮牌,薄利多銷,賺取差價。
L當時還嘲笑他:輕奢?這在大學里沒什么市場吧?
他平靜地說:試試看嘛。
辛苦堅持一年半后,朋友不僅能夠保證自身的日常開銷,甚至攢錢更換了全套的電子設備。
L終于厚著臉皮去咨詢秘訣。
阿杰淡然一笑:大學里既有安分守己的人,又有放蕩不羈的人,兩者的區(qū)別僅在于對父母財富的“揮霍”程度。我只是識別出了后者,并重點關注,這說得通俗點叫“迎合”。說得正式點,其實是個變相的互利共贏的過程。
火鍋的熱氣沖淡了每個人的戾氣,觥籌交錯中人的思緒仿佛不復存在。可這個簡潔明了的故事,在L夸張的講解下,瞬間抓住了我的興趣。回過神來,木質的桌椅,封閉的空間,詭譎的黃光,都在放大一個無比諷刺的事實
——
原來當時我身上穿的,也是潮牌。
記不起是何時開始接觸潮牌的了,大概是從高中開始吧。契機呢,或許是朋友之間的相互攀比,或許是偶然的興趣所至,或許是,我最不想承認的一點,青春之心萌發(fā),只是為了“裝逼”而已。
總之,我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朋友嘲笑、譏諷的對象,那種極度自私的花花公子,企圖用外在事物來包裝自己的人。
因為我——太懦弱了。
回憶高中時期,除了學習成績以外,我并沒有太多的才藝、技能可以炫耀。而為了更好地推銷自己,我便開始采用最直觀、高效的做法——奇裝異服,特立獨行。
之后每次回家我都纏著父母去買新衣服,編造一大堆莫名其妙的理由來偽裝自己的虛榮心,喊著稀奇古怪的口號,排斥傳統(tǒng)審美。
用父母的經濟基礎,滿足我的上層建筑。
可后來,什么都沒有發(fā)生。
那些花里胡哨的衣服并沒有實現(xiàn)我自私的期望。我還是我,除了注意力轉移,成績下滑,沒有半點改變。
父母失望的眼神,殘破的時尚潮牌,搖搖欲墜的虛榮心,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現(xiàn)實的荒誕與無情。
高考的失利逐步消磨了我的高傲自負,步入大學,我重新走回平實路線。
運動會、樂器表演、影評寫作……各個領域,各項活動,我都積極去嘗試。熱切靜好,用自己的雙手打造精致的個人形象,用自己的能力創(chuàng)造更好的世界。
盡管很少再有吸引眼球的服飾穿著,我卻變得愈發(fā)積極開朗、悠然自得。
走得順暢,活得充實。
那些單純的衣服也在陽光的映襯下顯得多姿多彩。
這印證了那句耐人尋味的生活俗語——“不是人選衣服,而是衣服選人”。
不要費盡心思去尋找外在事物的襯托,而應該讓外在事物自發(fā)地來擁抱你。
即,不要讓衣服比你本人更好看。
更何況,為你提供經濟基礎的,是你的父母,而不是你自己。
我們總是把父母的愛、給予當作理所當然,單向索取。無視父母的心靈需求,阻斷兩代人間的交流。
殊不知,和所有的人際關系類似,親子關系同樣也是雙向的。
愛并不是原來就有的,而是需要贏得的。
請捫心自問,你耍著小性子,大肆揮霍金錢的時候,考慮過父母的真實感受嗎?
“愛”被妖魔化了,變成許多不理解、不認同、不溝通的借口。
被“愛”的綁架的疼痛,你又明白多少呢?
可是,就如同一個專制統(tǒng)治的國家,一個暴力至上的組織,有能力提供你一切需求的父母,同樣有能力奪走你的一切。
因此,一個人最真實的自信來自自己的雙手所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他/她借助外力用外在事物堆砌起來的庸俗感、無力感。
要裝請裝獨立、理性、成熟的“逼”。
火鍋沉默了,蒸騰的熱氣早已不知去向,就好像一個浮躁的人終于安靜了下來。
我的聯(lián)想結束了。從放空的狀態(tài)恢復過來,望著一直高聲調侃的好友,我終于露出了一絲笑容。
我順勢摸了摸褲子,舒暢的質感令人流連忘返,緩緩撫平了內心的波瀾。
這是用之前兼職攢下的薪金買的。
很安心。
(文中配圖轉載自one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