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P0-P15
推薦序及引言
【思考】
推薦序里,關于刻意練習的本質中,有一小段縮小字體的內容引起了我的注意。說的是長時工作記憶的培養點:
1.賦予意義,精細編碼;2.提取結構或模式;3.加快速度,增加連接。
泥煤,這不就是很多技能的訓練方式么,簡單的來說就是,先搞自建自己的慣用體系,然后建立邏輯,然后熟能生巧。
隱性知識章節中,也有一小段,說情境學習的要點:
1.找到學習共同體;2.隱性知識顯性化;3.模仿榜樣;4.培養多樣性。
這其實是很多“有效的”學習路徑,找個圈子,從習慣中提取規則,找個能夠學習的人,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更多的領域中。
這么想想看,DISC的李海峰老師,好像是很標準的走著這個路徑呢。
引言中,對于天才是訓練產物這個理論,我一直都不懷疑。
反正我也沒見真正的天才,我總覺得再牛逼的人,背后都一定有屬于他的辛酸和努力。
【想法】
1.新一期溝通訓練營的規劃中,可以把情境學習用的更徹底一點。原來規則想做的是每個人都必須有麥的,一定要說話的,給場景當場講的這樣的練習,總覺得這樣效果好,一直也沒想明白原理在哪兒,嗯,總算是有科學依據了。
2.新一期溝通訓練營畢業生,可以出一批畢業匯演,以培養多樣性。
3.溝通技能也是技能的一種,用長時工作記憶培養的方式依然有效,課程改版的時候可以強調,讓學員用自己的慣用方式,加上課程內容,來自建體系。體系建立之后,加快速度,就是熟練度問題了。不知道會不會練的快一點,期待練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