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現在的你是自己曾經喜歡的樣子嗎?
曾經想做的事,如今都完成了嗎?
也許我們都不過是世間平凡的一顆種子,
但即使再渺小的種子,
也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夢想。
也許你正遭受磨難,
也許你正經歷傷痛,
也許生活總比你預料中險惡,
可是,這些,是真正阻礙你的理由嗎?
別把平庸看得理所當然。
別讓你的夢想獨自哭泣。
別讓你愛的人等你太久。
小的時候,盼望著長大。如今,已長大的你我,是否已經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曾經十幾歲的我,一直在外求學,想著到了二十幾歲可以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一所可以遮蔽風雨的房子,有一個可以依靠的人,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用在意價格,可以有閑錢出去看看大大的世界,可以有時間看看電影、電視劇,可以三五好友喝喝茶、逛逛街,生活可以有趣一點、有點奔頭。然而現在,當我真正到了二十多歲這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年齡時,我又是多么惶恐、多么不安,多想時間慢些,我還不想長大。
每周都會給自己定計劃,具體是這樣的。
分為日計劃和周計劃。日計劃:背單詞60個、看課外書2小時以上、聽花錢買的英語課1小時以上、練筆1000字、日記、不吃零食、鍛煉30分鐘……
周計劃:研究生英語聽力三次、記憶課兩次、復盤英語筆記一次、復盤摘錄一次、看電影一部、看綜藝或紀錄片一部……
每周都想做很多事,感覺自己一直在努力改變,可收效甚微。
這兩天還有過放棄寫作的念頭。感覺自己就這樣了,爛泥扶不上墻,難受,想哭。為什么別人總是自律起來那么容易,而我卻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完成不了計劃,一次又一次地打自己的臉。
“算了,就這樣吧!”每次都會這樣安慰自己。還尚處在校園里,未步入社會的我,就有一種認命感,感到生活沒有奔頭,我覺得這很可怕也很可悲,我明明才20多歲,卻活成了中年人的樣子。
羅曼·羅蘭說:“多數人二十或三十多歲已經死了,他們變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我想我只是貪圖這一時的清歡,而把自己鎖在象牙塔里,一味地自我麻痹,可該來的總會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當我們抱怨生活太難、想要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易時,其實有些人比我們還難、還不易。
2018年11月24號,馬薇薇在微博發了一篇文章,講到自己的抑郁癥:這是一種比我們想象中的矯情更痛苦的病癥:有時候渾身疼,有時候渾身無力,有時候不想見人,有時候不想見到這個人世。后來,我開始服藥。服藥的感覺很奇妙,平靜,熱衷睡眠,偶爾工作。我覺得我在好起來,又覺得我永遠不會好。服藥使我胖了二十斤,我想,我可能要安詳而麻木的度過這一生了。
自從紅了之后,有人喜歡她支持她;有人諷刺她,用骯臟的字眼罵她;還有許多人發去私信詛咒她、詆毀她,無法想象的惡毒。人們理所應當覺得她對各種聲音“刀槍不入”。可實際上,她已千瘡百孔,外界太多的聲音滲透到了心里,成為了不可化解的心事,于是步履維艱;終究,是自己無法再跟自己和平相處,千絲萬縷的事逼著她往前,直到走進了一條黑胡同。
在知乎上搜索類似的問題,比如“什么時候最難熬?”
其實,慢慢會發現,現在擁有過的痛苦,世界上很多人都擁有過,你不是最苦的,只有更苦的。
人生苦短,為何不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呢?也許你不喜歡現在的生活,你也討厭現在的一切,甚至對自己的長相、技能、出身等等都有無窮無盡的不滿意,但是我才23歲,沒有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是很正常的,畢竟以后還有幾個二十幾歲要走。人生是場馬拉松,而非百米沖刺,一切的失意、不安、失敗都只是一次路過。
路漫漫兮,不會因為一次路過而一勞永逸,也不會因為一次路過而跌入要萬丈深淵。多年以后,所有苦難的歲月,回憶起來終將葉落成泥終護花。
所以,別輕易停止,也別隨便放棄;別貪圖享樂,也別畫地為牢。我們要做的,不過是在紛紛擾擾的人世間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最痛苦的不是夢想泯滅或者夭折于現實,而是現在回望年少時熱血沸騰的夢想如今再難啟齒。還有,最可怕的并非活得平凡,而是正在過著一種平庸的生活還覺得理所當然。”
水遠山長,未來可期,何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