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同事老Z,最近比較煩。
因為老Z覺得在單位“懷才不遇”。
所謂的“懷才不遇”包括兩種情況:一種叫“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遇不到伯樂;一種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遇錯了伯樂。
事實上,相比起“投不了胎”,“投錯了胎”似乎更悲催。
但遺憾的是,老Z屬于第二種。
(二)
其實沒有人覺得老Z在能力上存在問題,事實上老Z的確很優秀:能歌善舞,能說會道,一手PS絕技爐火純青,對excel的嫻熟使用已然達到大師級水準,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工科生,老Z的文字功底異常扎實,相比起單位中某些專業寫手絲毫不遜色。
但問題是:
當提到同事A,大家會說:嗓音好,形象好,需要主持可以找他;
當提到同事B,大家會說:PS用得好,需要處理圖片的話找他;
當提到同事C,大家會說:excel用的好,需要統計數據可以找他;
當提到同事D,大家會說:文字功底好,寫總結材料可以找他;
……
當提到老Z,大家只會說:綜合能力強,需要幫忙的話可以找他
就這樣,老Z永遠成為了“第二梯隊”,盡管老Z在主持、PS、excel和文字上的能力與ABCD難分伯仲,但領導第一時間想到的,永遠不是他。
壞就壞在了這個“優秀”上。
(三)
作為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人,不怕你不優秀,就怕你不突出。
套用《圍城》中的一句話:你很優秀,卻全無用處。
老Z的問題就在于:他很優秀,但是,并不突出——說白了,特點太多,反而沒了特點。
復雜的人性中隱藏著這樣一個悖論:人們一方面對想象中的完美充滿了渴求與向往,另一方面又對現實中的完美充滿懷疑與警惕。
我們總是希望有一種共識能夠消解所有的分歧與摩擦,有一種制度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社會問題,有一劑良藥能夠徹底根治所用病痛疾苦。
但現實中,人們卻自覺性地屏蔽任何“萬金油”式的存在:人們不愿意相信一個當紅的小鮮肉也是一個詩人,哪怕這個小鮮肉比顧城更懂得如何童話般地吟詠;不愿意相信一個流行歌手也是一個書法家,哪怕這個歌手比王羲之更熟稔點提鉤折的奧義;不愿意相信一個好醫生同時也是個好律師,哪怕這個醫生比執業多年的律師更有定分止爭的能力。
不是你不優秀,而是沒人相信你什么都行。
(四)
當我們談論張愛玲的名句“出名要趁早”時,我們在談什么?
重點不在于“名”,而在于“出”——找到你要扮演角色,越快越好!畢竟弱水三千,你能只取一瓢飲;三百六十行,你總得選一行;三頭六臂,你也只能腳踏實地。
劉瑜說: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宣傳部長”和“公關經理”,而有效的宣傳和公關行為,一定包含“讓外界以你希望的方式理解你希望外界理解的內容”這樣一個邏輯,在這樣的一個邏輯之下,每個人都要清晰地回答自己一個問題:我希望外界所認識的我是什么樣子?盡可能地強化核心技能,弱化與之不相關甚至相沖突的技能——哪怕你再喜歡。
我對老Z說:如果你希望別人把你當寫手,就別總把自己打扮得像個歌手——
陳思誠說《唐人街探案》的劇本是他自己寫的,也得有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