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閻羅殿大門洞開,眾鬼出門。七月半,是一個人鬼同行,魑魅魍魎大行其道的時節。這個時節,無需大人告誡,小孩子就會早早歸家,以防一個恍惚間鬼上身,成為被穿越的容器。
七月半鬼節,又稱中元節,佛教界稱盂蘭盆節,是國人祭祀先人的日子。離鄉在外,早已與傳統節日無緣,無論什么日子,都是一樣平淡無奇的過。記得以前在家時,鬼節還未到來,節日氛圍已十分濃厚,家里早已買好一摞一摞的紙錢,村中石磨“呼呼”從早轉到晚,沒個停歇的時候。
糯米粉磨好,做成小半巴掌大個的圓形粑粑,便是鬼節主要的供品了。我們目送媽媽走出廚房,火速掀開鍋蓋,提溜一個熱乎乎的粑粑,仰頭送入口中,舌頭被燙的失去知覺,嚼巴兩個將粑粑吐出去。門外響起媽媽的爆喝:“偷吃了就給我咽下去,不許吐。”我們苦著臉:“都沒放糖,不好吃。”“你以為你的祖先們都是小孩子么,老人家吃甜的對牙齒不好。”媽媽臉上掛著無辜的笑意,一本正經地解釋道。
到了七月十五黃昏,紙錢早塞了在一個個錫紙里,粑粑、發餅、蘋果、橘子等供品也已擺放好。我們望著天邊的晚霞,等待著太陽落下去。
“噼里啪啦”,隨著村里第一掛鞭炮響起,其他人家立即響應起來。“崽子們,跟我去接你們太爺太奶,太太爺太太奶,老祖宗們回來吃飯咯。”爸爸一招手,昂首闊步走在前方,我們端著裝有紙錢的簸箕亦步亦趨地跟著。走出一兩百米,爸爸停下腳步,張望著其他人家走出的距離,一邊自言自語:“在這里接就可以了吧?”一邊示意我們將紙錢端上前去。
爸爸蹲下身子,掏出打火機,抓起一把紙錢在地上燃起來,我們也趕緊在火堆上添紙。“XX(家先上正中央的那一排字,指明是哪一姓氏哪一支的)李氏的祖宗們,去后人XX家享供咧。”爸爸嘀咕著一路燒紙錢到堂屋家先下的供品旁,繼續燒著一大盆紙。
將這一晚上預備的紙錢燒完,媽媽還在廚房里忙著給先人準備晚飯。我們走到曬谷坪里招朋引伴,有老人來逗弄我們。
“咦,你們有沒有看到你爺爺呀?”
“我教你咯,戴個斗笠躲門背后,透過門縫就能看到你奶奶了。”
“老話是說藏草垛里,在七月半能見到鬼。”
……
老人們的引誘最終也沒能成功,沒給他們留下一個以后年年七月半能憶起的笑柄。
七月半早稻米正好剛進倉,米飯一定要用新米做,告訴先人他的后代有勤懇勞作。菜端上桌,碗里盛好米飯,碗筷椅子擺放好,爸爸在家先前作個揖,裝模作樣地請先人們入座吃飯。
我們在空椅子旁,使勁盯著桌面上的飯菜,努力想看清它們有沒有什么變化。心里疑惑著我們那么多代祖先,這一桌子夠坐嗎,然后想起還有大伯二伯家也要請先人的呢,又想三家飯菜不一樣,我們家的飯菜要是沒有大伯二伯家的好,明年他們是不是就不來我們家了,豈不是一家坐不清,一家請不來,他們還是打個商量的好,各家每年輪流來。
一頓飯時間過去,祖先們以吸的方式將美食享受完(沒見他們都不冒氣來嗎),我們這些生人便坐下來,開始吃先人們的剩菜殘羹。嗯,被先人吃過的飯菜味道真的和平時不一樣呢!
接下來的幾天,每天晚上都要迎接先人,準備一桌美食招待祖宗們。最后一天晚上,用最豐盛的美食和最多的紙錢將他們遠遠送走,這個鬼節才算是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