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想您了,就在以前我們一起喝茶的客廳里,我還坐在原來的位置,對面是您。
雖然您仙游五載有余,可您書房里的一切,至今還保留著,置身您的房間,就像兒時賴皮似的依偎在您的懷里。
想念您的時候,我會拿起您曾讀過的書,看封面微微泛黃,張張有您翻閱過的痕跡,頁頁有您密密麻麻做的筆記,字里行間都是您詳細的標注。書中有時間溜過留下的味道,還有您留下的溫度。
您有太多的書籍,風格和內容以及作者的表述方式各有不同。以前我總認為我們和當時的您屬于不同的時代,總以旁觀者的位置來看待。
今天,我不這么想了,我把它們一本本端端正正捧在手里,一如當年您擁有它們一樣,珍惜著您的珍惜。
您的筆掛上還有二十多支毛筆,雖然我小時候在學校里也寫過毛筆字,但是對于毛筆的了解,也是二十幾歲從您那里耐心普及得知。
您說:毛筆多由動物的鬃毛制作,由于筆毛的種類不同,可分為硬毫(狼毫),軟毫(羊毫),兼毫(狼、羊毫混合)三大類,按筆毛的長短可以分為長鋒,中鋒,短鋒……
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每年夏天的晚上,哥哥姐姐我們都會覺得家里炎熱酷暑,不如出去走走,享受知了不絕處處蛙的愜意。
夏天的風最頑皮,一會兒撩起我的長發,一會兒搖擺我的裙子。我跟在媽媽和姐姐的身后,比夏天的風還要頑皮,醉不知歸路。
您一個人留在家里,臨進門媽媽總是會提醒我們腳步放輕,不讓打擾到您。我“躡手躡腳”地跨過門檻,夸張地捂著偷笑的嘴巴。
現在想來當時的我是多么的不懂事啊,因為那笑里頗有幾分年少無知的不解和不求上進的嗤諷。
再看看滿桌滿地的報紙上,您寫滿了大大小小的毛筆字,草書龍飛鳳舞,柔中帶剛;楷書莊重雄厚,天成鑄就。
筆墨飄香在屋里。五十多歲的您,汗流浹背,只見您引筆奮力,我們仿佛聽出了無聲之音,也不敢來回走動,以免發出聲響。
您不開電扇,怕吹散了飽蘸香墨的筆尖,不點蚊香,也不會覺得有蚊子時不時的襲擊。全心地投入,為自己的喜好而努力,踏實著自己的堅持。
您六十歲學拉二胡、彈鋼琴和雕刻;七十歲學會認讀26個英文字母,操作電腦和網上炒股……
時光易逝,生命的意義在于活得充實,而不在于活得長久。這是您用實際行動給我們的教導,想起這些我就慚愧不已!
前幾天看到您的茶葉罐,打開來,里邊還有大半罐茶葉。五年多了,它們絲絲縷縷,靜守歲月,仿佛在一往情深地恭候著主人的歸來。
我把鼻子靠近罐口,它們依稀泛著淡淡的清香,我嗅到了舊時光,是跟您一起喝茶的每一個平淡日子。
過去每一個不起眼的清晨和日暮,于今對我來說,都是千金換不回的珍貴往昔。爸爸,我多么留戀我們曾經一起對坐的時光!
我經常孤獨悲傷的游走于無邊的黑夜,淚流千行訴不盡陰陽兩隔的思念,長跪不起萬般戀父女對坐的暢談!
遠嫁后,喜歡每次回北京,回到有媽有您的家里,享受著閨中未嫁的待遇。媽媽在廚房里忙碌,我就坐在您身邊,一邊聽您講身邊的趣聞軼事,一邊品嘗您親手泡制好的茶水。
您告訴我茶葉的分類:
按色澤(或制作工藝)可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
其中綠茶又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
紅茶分為工夫紅茶、小種紅茶、紅碎茶三種。
烏龍茶分為閩南烏龍、閩北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
……
人生,就像茶葉,只會苦一陣子,不會苦一輩子!
您經常這樣開導我們兄妹幾個,也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在那個物質匱乏艱苦的年代里。
一九六四年,您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用自己的勤勞和樸實,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聽媽媽說,您去城里買來鐵皮的下腳料,加工成煤油燈的燈芯;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制作的各種型號的燈籠,被供銷社收購,給家里賺來零花錢。
初中畢業的媽媽打得一手好算盤,在生產隊里當會計。在三里五村的婦女隊伍里,因著您逆流而上的堅毅,媽媽是第一個戴手表和騎羊角把自行車的時尚女人。
時年大哥出生。我還記得小時候,堂屋墻上掛的擺滿照片的鏡框里,大哥戴著荷葉邊的小帽子,身穿碎花連衣裙。
兩地相隔心兒牽,一封家書萬字戀。這是一九六八年媽媽給您寄往西安的信里,夾的照片。
媽媽懷里抱著二哥,右邊站著身穿背帶褲,腳踏小皮鞋的大哥。光陰荏苒,在我剛剛記事的五六歲的年紀,以至于到今天,看到這些照片,都讓我倍感驚羨。
那“二八”雙梁加重自行車,應該和大哥的年齡差不多吧,是它縮短了我們村和縣城的距離,也是它曾承載著我們全家人的歡樂,帶著我們看到了和村里不一樣的城市風景。
七十年代,您和媽媽親手拖的泥坯子,再裝進窯洞燒制幾天幾夜,在您的精心設計中,在不少村民共同幫助下,歷時幾個月,華庭落成,經常引來不少七里八村老少爺們的觀看。
記得媽媽說,房子大梁上去的當天晚上,按老家的風俗就得主人入住(值班)。媽媽聽您說睡到半夜有鴿子的“咕咕”聲,第二天晨曦升起,屋里果然有一對鴿子。您告訴媽媽,這是個好兆頭。
后來,房頂上就有了幾百只鴿子,每天“咕咕”“咕咕”陪伴著我慢慢長大,也見證了我們這個家庭的溫馨和幸福。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中午放學到家,媽媽在廚房做午飯,會叫我拿個容器去撿鴿子蛋,然后下油鍋煎著給我們吃。我也為吃嘴而樂此不疲。
每當和媽媽一起回憶往事,都會想起您擔任初中物理和化學老師的事情。放在別的老師身上,我感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可您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了,是怎樣的刻苦練習和自學的精神,才能讓您站在如此專業的講臺上收放自如,得到學校師生一致好評?
曾聽您說:養成自己學習,自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雙手來做。對所學習的功課一定是要適于自己的興趣,要專注,還要有耐心。
八十年代初期,生產隊大院里有了供全村村民觀看的第一臺電視機。沒過多久,我們家就有了村里的第二臺電視機。記得每天晚飯后,總會有街坊四鄰和村東頭磚窯廠里外來務工的人們,絡繹不絕前來圍觀,83版的《霍元甲》也讓我的童年多了幾分樂趣。
縫紉機、電動縫紉機日夜轟隆,我們的家庭作坊被您譽為“文峰制帽廠”,做出來的帽子送往縣城大大小小的商店。
改革開放像春風吹來,市場經濟搞活,街頭巷尾流行起擺攤的小商小販。有明眼人也會趁著您給商店送完貨出來的時候,偷偷跟在您身后,找合適說話的機會,商量著跟您定點貨,吃點兒甜頭。
在那個“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年月里,您沒有師傅指引,也沒有樣板參考。于是,您找來村里熱心的村民,一個個拿軟尺量人家的腦袋,做出來的帽子試樣,大了拆掉,小的廢掉,反反復復不厭其煩地,終于琢磨出了統一裁剪最理想的尺寸。
您經常往返于武漢、鄭州和許昌三個城市之間,不僅采購到價位合適的各種貨源,更見識了不少帽子的款式。
只要您過目的帽子,當晚回到家里,顧不得路途的舟車勞頓,顧不得媽媽催促幾遍的晚飯,只管埋頭做數據制樣版,一氣呵成。
第二天找來村里樂于助人的帽模們來試樣,“模特”們總是高興而來“滿載”而歸(爸爸會因他們的熱心也毫不吝嗇地每人送一頂做好的成品)因為積累了一些經驗,做起來就得心應手,幾乎很少再有返工的現象,第三天就可以大量出成品。
聽媽媽講過去的事,這是從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八四年,最苦最難的二十年,也是您承受風霜雨雪沉著而堅定的二十年。
您是自我剛懂事起,就聽父老鄉親口碑相傳的人。在我越長大越猶新的記憶里,您專注起來的態度和雷厲風行的執行力,再加上與生俱來的不服輸,不出成績都難,都令小女兒我欽佩不已!
您不畏艱難日夜操勞的帶領著全家,您用生命的日漸衰老化作子女心目中那一望無際的崇山峻嶺。您的這種人格,帶給我們永遠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財富。
此刻我想,即使再優美動聽的句子也難以描述您那不屈的精神;即使是海納百川,也難易包羅盡您對我們全家付出的一切。
爸爸:陽春又三月,花暖柳絮飛。您在天堂還好吧?距上一次去德陵看您,又幾個月過去了。
己亥孟冬,祭奠吾父,鮮花寄情,薄酒敬意。
一別五載,長眠德陵,朔風獵獵,衰草枯枯。
壽終七六,兒女悲慟,無限哀思,回顧音容。
幼年喪父,理家助母,孩童之軀,頂門立戶。
十一斷學,十七入伍,廿二迎娶,吾母賢助。
三男二女,嗷嗷待哺,持家艱辛,倍歷坎途。
頭腦縝密,手巧心悟,樂觀豁達,困難無阻。
德無遠近,愛無親疏,胸懷仁慈,無欺婦孺。
教子行正,勿存小污,坦當為人,一生悠如。
勵孫好學,追求前途,培育后代,深思遠慮。
寬厚善良,勤約簡樸,兒女當孝,溘踏歸途。
安然仙去,駕鶴萬古,或許正寢?或許勞瘁?
痛心斷腸,陰陽隔阻,報之何時?報之何時?
爸爸:此刻,我獨自坐著,手中捧著您以前給我的紫砂壺,聞茶香繚繞,念往昔,飽含一腔思親淚。
看媽媽午睡已醒,向客廳里走來。我起身假裝看窗臺上盆景,恐傷慈母心,垂漣又復收。
芳草鶯歌又清明,爸爸,不知道天堂和人間有沒有時差?如果沒有,今晚,讓我們提前夢中相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