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老師在其羅輯思維的節目中談到,現在高度評價一個人使用的一個詞-靠譜。其實在工作中常常會用到"靠譜"這個詞來評估一個人是否可靠以及是否值得交代。羅老師在文章中對靠譜的定義也是足夠的簡單明瞭:"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但是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下,不管在生活或工作職場上要做到這幾點,仔細思考也并不像字面上那么容易。
再往深層次的思考,一個人要做到靠譜,也就是在做事的時候要形成"閉環"。以自己的理解,在工作中也時常提醒工作伙伴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最后一定要“斷”,所謂的“斷”其實也就是形成"閉環"。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日常工作中,由于事情千頭萬緒,很容易起了個頭,但是完全沒有追蹤並收尾,也就是沒有形成閉環,所以事情最終并沒有完成。過段時間,才突然想起這事情,只進行到一半,這常是影響工作效率重要節點。在節目中羅老師舉了"海爾公司"抓管理案例,主要也就是建立每個人的閉環觀念。從公司總機接電話,通通電話必須有回應,再到員工會議室中開完會,所有桌椅一定要歸定位等種種的細節,都是養成員工形成閉環的概念。延伸到生活中,從小教育孩子守規矩,玩具歸定位,其實也是希望孩子從小形成好的習慣。
清華管理學課的寧向東老師說過:管理學是一種 “ 破局 ” 的智慧。而什麼是 “ 局 ” 呢?寧老師定義所謂的 “ 局 ” ,就是人和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而資源就是圍繞在個人身邊的人、事、物,也可以理解為各種協作網絡。所謂的"靠譜"就是你能與周邊的協作網絡保持高效的互動,也就具備了寧老師所說"破局而出"的能力。在協作網絡內,每個人都因為閉環的行為習慣,與人組織,首尾相接,凝結成一個高效的行動網絡。而我們在行動網絡中最主要要能夠做到兩點:
第一,保持不斷線。
本質上不斷開與協作網絡的聯結。比如在工作職場的行動網絡中,取得任務與信息,不管如何處理完畢之后,一定要對協作網絡有一個反饋,確保首尾相接,形成閉環。
第二,要有可預測性。
在協作網絡中,不是要求你個人有多高的能力,而是你的"能力邊界",要清楚的讓協作伙伴了解。什么情況下可以找你找你,可以把事情解決到什么樣的程度。
在現今的商業環境中,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網絡節點。而一個節點,最大的美德不是能力高,而是不給協作網絡帶來風險。有些人能力高,遇到事情也不求助,把小麻煩拖成了大問題,這樣也是不靠譜。所以在協作網絡中能力強不如能力確定,邊界清楚,風險可控。當個人形成一個"靠譜的網絡節點"時,也就能夠對接越多資源,而連接越多,機會越多,價值越大,逐漸形成網絡效應,積累出更強破局而出的能力。
過去評價一個人時,我們習慣用能力好、品質佳的形容詞。未來,我們評價一個人會以這個人能否靠譜順暢的與網絡協同,是否能領導與發起網絡協作。從這個視角來思考個人在未來商業世界中的定位,關注的是隱藏在人類演進大趨勢中的底層邏輯"網絡效應"。網絡協同是人類財富增長與平等最重要的環節。因為網絡協同讓人類的財富與生活條件能提高與改善。成本不斷地降低之后,讓窮人與富人都能夠享受同樣的基礎設施,比如水、電等。在人類協作的網絡中,每個人(節點)都在貢獻著自己的價值,然而協作網絡也再向每個節點反饋更大的價值。
總結以上的觀點,考慮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應該如何行動呢?主要可以從兩個思路來考慮。
第一、你是不是處在一個正確的協作網絡中?
第二、你的行為模式是不是與協作網絡緊密連接?是否成為網絡中受益最大的那個節點?
最終羅振宇老師給出的結論精辟而又有道理:"在正確的群體內做靠譜的人,才是這個時代正確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