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讀《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
? ? ? ?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 ? ? 作為當代臺灣最為著名的文人之一,余光中先生以一首《鄉愁》為國內讀者所熟知。2017年年底,先生與世長辭,享年89歲,想他在另一個世界里,再無鄉愁。這是我在余先生去世之后,第一次閱讀他的作品,書名為《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是先生生前親自審定的最后一本散文集,展現了先生對故園與人生的思考與懷戀。
? ? ? ? 余先生作為詩人,辭藻精煉自然也渲染到了散文的創作中去,并給予了散文更大的想象空間,可以帶給我們一種千回百轉的美妙。就拿《聽聽那冷雨》來說,再讀“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更是夾帶著歷史的滄桑感,也充滿了文化意蘊,也仿佛瞧見了先生內心的那份孤苦惆悵。一篇詩意文字里不但有美,還充滿了古典詩詞密布的文化致意,夾雜了更多的心中對于家國之事的感悟深刻,可見余先生的文字是多么的值得我們細細的品味。
? ? ? ? 我相信大多人都喜歡閱讀余先生所寫的家庭生活,他在《我的四個假想敵》中,以一種俏皮詼諧的方式寫盡了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和不舍,他將女兒未來的男朋友稱之為假想敵,從中讓我看到了余先生作為四個女兒的父親是如何疑懼于女兒的未來歸宿和文字中透露出的真情實感。他在文中說:“我的四個假想敵,不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學醫還是學文,遲早會從我疑懼的迷霧里顯出原形,一一走上前來,或迂回曲折,囁嚅其詞,或開門見山,大言不慚,總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兒,對不起,從此領取。”但作為父親來說,恐怕這也實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絕不是一位不開明的父親,對于未來女婿“省籍無所謂”“學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兒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著一對父母對遠在他鄉的四個女兒的牽掛與關心,回味著子女的種種,并且借由電視上的氣象報告,把他們的關愛向陌生又親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為是寒帶。親切,因為是他們的孩子所在。之后又說自己的家像是日不落家,“一家人辭鄉背井,散落到海角天涯,晝夜顛倒,寒暑對照”,六個人在五個地方生活,特別是四個女孩生活在西洋各地,隔著屏幕的家庭生活,相互打趣,很是充滿了溫馨,自由,濃濃的親情氣息。
? ? ? ? 不間斷的三個午休時間,從這本書的第一頁翻閱至下一頁,再至下一頁,似魔力般把我深深吸引,直至合卷,抬頭,轉了轉有點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余先生的妙筆,竟能如此吸引我探究其中的奧秘,并且敬佩余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時佐之以文言、俚語和適度的西化,加以熔鑄,成為合金,但又格外的親切自然……
? ? ? ? 正如書的封底印有董橋的評價:“……當我們翻閱那琳瑯滿目的佳作,沉浸于他那融匯中外,通變古今,頗具雄長之氣 ; 瑰麗多姿,變化多端,令人嘆為觀止的詩文之中時,不能不驚嘆他的文學成就之超卓。”
? ? ? ? 借用董橋的這段話,來對余先生的這本《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散文集的簡評結筆,也正是抒發我對余先生的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