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基礎
在《象與騎象人》中將自我“心理”形象地比喻成騎在大象背上的人。
我手里握著韁繩,可以控制大象的行動。但只有大象沒有自己欲望的時候,我才能控制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根本就斗不過它。
通過比喻,可以列出“象”和“騎象人”所對應的分類,這種分類也說明每個人都是一個分裂的自我。
象 | 騎象人 |
---|---|
身體的、右腦的、感性的、形象的、潛意識的、自動化的、難以控制的 | 心靈的、左腦的、理性的、語言的、邏輯的、有意識的、控制的 |
象和騎象人的關系,正如大衛·休謨所說的:
“理性,應該只是激情的奴隸,除了服從之外,沒有其他可能”。
騎象人善于詮釋,是有意識的、控制后的思考。而大象則是騎象人之外的一切,包括我們內心的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這些都是完全自動化的。例如,我們可以非常快速地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但是為什么好或者壞,那就需要“騎象人”花一段時間搜索各種證據,用語言來做出辯護。
總的來說:騎象人所扮演的是顧問的角色,也是一位仆人,而不是國王、總裁。如果配合良好,才能造就出杰出的人類。而事實上,我們內心常常出現矛盾的想法,比如,騎象人覺得“我要起床了,我要開始工作了。”,而大象則還沉浸在溫暖的被窩中無法自拔。誰多多少少有起床氣,因為忤逆了大象的意志。
象與騎象人聯系:自動化與控制化解釋
無法控制
大部分的心理歷程都是自動發生,無需我們有意識去注意或者控制它,盡管我們有時候會察覺到流動的“意識流”,但是它是遵循自己的聯想規則,無需費力引導。以此相對的控制化處理過程相當費神的,我們一次只能有意識地思考一件事情。
單靠意志力,騎象人(控制化系統)很難馴服大象(自動化系統)。控制化系統跟一緊繃便疲憊不堪的肌肉一樣,很快就疲軟無力,舉白旗投降。但自動化系統則是無需費力且全年無休地自動運轉。若兩者直接對抗,最終結果必定是自動化取得勝利。情商
了解節制自己的感覺與欲望的能力。比如,那些能夠抵住糖果一時的誘惑而獲得更多的糖果的小孩,并不是單靠意志力,而是運用自己有限的自制力來轉移注意力。**一個情緒智商高的人,其內心的騎象人必然技巧高超,懂得在不跟大象的意志直接起沖突的情況下,有技巧地分散大象的注意力,把大象安撫得服服帖帖。 **
這就類似于我們常說的:“飲馬河邊易,逼馬飲水難。”越是努力不去想它,越是出現在腦海中
當控制化處理過程企圖影響大腦思考(不要想某個東西)時,它其實已立下一個明確的目標。每當我們追求目標時,心理有一部分便會自動監控進度,以便進行必要的修正或指導目標達成與否。當目標是行動目標時(比如準時到達機場),大腦的反饋系統就會運轉良好,而目標是心理目標時,大腦反饋系統就會出問題,因此**自動化處理會不斷進行自我檢查,結果這個念頭馬上跑出來。 **
例如:我們參加宴會的腦海中的想法是“不要出丑”,自動化處理過程就會開始搜尋任何與蠢事有關的蛛絲馬跡。誰才是裁判?
兩人對某事的意見相左時,其實是感覺在先,后來再來編理由反駁對方。大象在控制韁繩,引導騎象人。大象迅速且自動地決定對與錯、美與丑。內心的感覺、直覺及當下的判斷都是自動自發地即時發生,而騎象人能夠拼湊出語句,想出各種理由來支持這種決定,為大象作辯護。-
只要我們能控制自己對事件的詮釋,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大多數的頓悟只是三分鐘熱度,唯一的方法就是重新訓練大象,而不是說服騎象人。就如看了一本書,或者聽人一席話,覺得很有收獲,仿若獲得了新生,可沒過幾天,又再一次回到從前的狀態。
重新訓練大象的方法有:冥想:(通過靜坐冥想,當下只關注于呼吸、某個念頭、身體的某部分等等,能夠安撫大象) 認知療法: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指出扭曲之處,找到替代方案 百憂解(通過藥物來改變)
進展原則
朝著目標前進,比達成目標來的快樂。每當大象做對一件事,大象就會有快樂 的感覺。大象會記住每種行為所立即產生的快樂(或痛苦),但是如果行為是星期一做的,但是成功卻是星期五才實現,那大象就沒辦法把兩者聯結在一起。
追求目標時,真正重要的是過程,不是結果。所以先為自己設定目標,每朝著目標 前進一步,我們就會感覺到朝著目標前進的快樂與滿足。成功來臨的那一剎那,我們心里的感覺其實就是像走完漫長的旅程卸下沉重背包時的那種如釋重負之感,而不是欣喜若狂。人們總是朝著目標,全力以赴,以為自己達成目標時會欣喜異常。
正如莎士比亞說的:
“成功之時,一切已結束;努力的過程是最快樂的”
- 適應原則
人對現況的判斷,是以比自己現已適應者更好或更壞為基準。一個因事故失去雙腿的人經過一段時間便會開始適應新的情況,設定較平時的目標。因為新的刺激出現時,神經細胞會產生強烈反應,而后會逐漸“習慣化”,對刺激的反應趨于緩和,蘊涵關鍵信息的是改變,不是常態。 - 適應性原則的應用
快樂 = 天生遺傳的快樂起點 + 生活條件 + 從事的自發性活動
先天基因對個人的平均快樂程度有很大的影響;而后天的生活條件也只是基礎,達到一定程度后,便會適應。然而自發性活動(冥想、運動、學習新的技能等)能給個人帶來更多的快樂,不存在適應原則,即使時間變久,人的反應也不會衰減。
作者建議:
減少工作量,少賺點錢,少積聚財物,“多花”時間跟家人相處,多度假,多做有益身心的活動。
經驗比實物更讓人快樂
經驗帶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大部分要花上100美元以上的活動都是我們跟別人一起進行的活動,但昂貴的實物消費行為往往有部分原因是出于想讓人艷羨的心理。活動讓我們跟別人連接起來,物質卻會加大我們跟人之間的距離。心流
有項研究表明,人們喜歡的活動分為兩類:
由肉體或身體感覺帶來的愉悅。
但肉體歡愉中,因為人對食色的需求,容易因飽足而生厭煩。很多哲學家都是厭惡這種快樂的,因為不能獲得長久的幸福。
心流——全身心地沉浸在一份具有挑戰性、與自己能力相當的工作中所帶來的滿足感
心流體驗的關鍵在于:這是一個能讓你全心投入的挑戰,你也具備面對這項挑戰的實力;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每進一步,你馬上就得到回饋(進展原則、每一回合的交涉攻防,每唱對一個音,每畫對一筆畫,都會讓你心中閃現一陣又一陣的積極感受。)此時,大部分都是大象 (自動化過程》在運轉,一路順暢地向前奔跑,而騎象人(有意識的思 想)則完全沉浸其中,搜尋問題與機會,協助大象順利運作。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可以廢寢忘食的讀書、寫作?小孩為什么可以一天到晚在沙子里玩?快樂源自哪里?
佛陀認為:追求身外之物,或強求世事如己所愿,最后只是一場空。快樂只能內求諸心,斷除對身外之物的執著,對一切采取接受的態度。
而西方哲學家同樣思考了的生老病死,得出的結論是:因為對人、對自己的人生目標、對人生的歡愉有著強烈的依戀,所以我們必須過一個完整的人生。大哲學家所羅伯特·所羅門直接質疑“無執”的哲理,認為這根本是在侮辱人性。
所以作者提出:執著帶給我們痛苦,但執著也帶給我們人生最大的快樂,而且人生每一個變化都是有價值的。作者接著說道:快樂來自于內心,同時快樂也來自于外在。內便是內省、自我的覺知;而外者是追求的行動、激情的執念,需要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
主題閱讀
- 《象與騎象人》
- Notes:《象與騎象人》
- 《自控力》
- 《思考:快與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