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經典: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參考譯文:
黃帝問道:為什么氣口脈(即寸口脈)可以獨主五臟的病變呢?
岐伯說: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飲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能充養五臟之氣(上達于肺)。氣口脈(在太淵穴)是手太陰肺經所經之處,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應于氣口脈。而五氣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變,則鼻為之不利。凡治病,必先觀察其上、下的變化,診查其脈候的虛實,查看其情志精神的狀態,還要辨別其疾病情況,以便確定治療的方法。
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學理論的,對那些討厭針石治療的人,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么醫療技巧。有病不許治療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治療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
讀書筆記:
本段圍繞“氣口(寸口脈)為五臟主”的命題,闡釋脾胃作為后天之本的核心地位,提出“胃-氣口-五臟”的氣血生化與診斷邏輯,并強調全面診察(上、下、脈、志、病)與醫患協作的重要性,體現中醫“整體診察”與“形神并重”的診療思想。
“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飲食精微經脾胃運化,通過肺脈輸布全身,故氣口脈象可反映全身氣血盛衰。?
清氣由鼻入肺,與脾胃水谷之氣結合,形成宗氣以司呼吸、行氣血;心肺疾病,如慢阻肺、心衰,導致鼻塞、呼吸困難,體現“心肺-鼻”的功能關聯。?
“拘于鬼神者”不可治:批判迷信思維,強調科學認知;“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患者依從性是療效的基礎。?
這段經文將脾胃定位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后世“補土派”奠定基礎,如李杲“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氣口脈象作為全身氣血的“顯示器”,類似現代通過血液檢測評估整體狀態。主張“觀其志意”的診療觀,比西醫“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早提出兩千余年。?
并且文中以“氣口脈-脾胃-五臟”為主線,構建了中醫診療的經典框架,脾胃為后天之本,氣口為氣血之鏡;上察天文(五官),下究地理(二便),中通人事(志意);醫患同心,方克疾厄。?
其思想不僅深刻影響中醫臨床,更為現代整合醫學、心身醫學及醫患關系研究提供了深邃的東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