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出名的斯坦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給一群4歲孩子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選擇直接吃掉,也可以選擇跟這塊棉花糖共處一室,忍耐15分鐘,最后就可以吃兩塊棉花糖。有的孩子受不了誘惑,直接吃掉棉花糖,也有的孩子可以控制沖動,等15分鐘。
研究發現,等待時間越長的孩子,他們十四年之后的學業成績等等表現越好。這個實驗非常出名,一些人從此認為自控力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人的成功。
不過,棉花糖實驗的結論和實驗設計都有爭議,對我們來說,這個實驗另有啟發。
棉花糖實驗的實驗者Walter?Mischel發現,那些能夠坐上15分鐘的孩子,往往不是坐在一邊干等,他們會用不同的策略來延長等待的時間。比如,有的孩子會用唱歌來轉移注意力;有的孩子不去看眼前的棉花糖,轉而玩自己的手指和腳趾;有的孩子會裝睡,閉上眼睛,甚至把裝棉花糖的盤子推開。
自控力強的孩子不是天生對誘惑沒有沖動,當他們的情緒上頭了,他們不是咬著牙忍耐,而是會用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認知策略來冷卻沖動。對于一些執行功能不太好的孩子,他們可能只是“沖動”的受害者。
周六,我們一家三人都在家,聽老婆讀育兒寶典中的孩子的自控力文章,其中又一次聽到“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太出名了,以致于我在好多篇文章里都有看到過。
我一直覺得女兒沒有什么自控力的,有什么好吃的,除非有大人特意監督或者放在高高的地方她拿不到。要不只要是拿到手里的,都是要吃光才罷休的。
就在前幾天在超市買了幾個小月餅,結果被她一會功夫全拆開了,都沒有怎么吃。有時候讓我真的很無語。
這時女兒說要吃她最喜歡吃的全麥餅干。我突發奇想,何不就此給女兒也做一下“棉花糖實驗”呢?于是我幫女兒拿來一袋餅干,一小袋里面有2片,我拿出一片對女兒說:我先給你一片,你可以等15分鐘后再吃,我會把剩余的這個餅干也給到你;當然你也可以現在吃掉你手里的一個餅干,那最終你就只能吃到一個了。
為了確保她能聽明白我的意思,我又說了一遍:你15分鐘后吃,可以吃一整袋2片;如果現在就吃就吃,那就只能吃一片。
女兒聽明白后,問了我一句:我等15分鐘你確定把你手里剩余那個也都給我吃嗎?我肯定的回答:確定!
女兒說:我愿意等。于是她把餅干放在身邊的紙片上,剛開始還看著它,十幾秒后就不看那個餅干了。看向我和她媽媽,和我們一起說話。
中途女兒也就沒有再看她身邊放的那個餅干。我問她:你可以先把那個吃掉。但女兒堅決的說:我不吃,我還想要另外一個,這樣我就可以吃兩個了!
最終,女兒果真等待了15分鐘,當然我也把剩余那個獎勵給她吃了。
沒想到女兒這次表現出來的自控力還是挺好的。正如實驗者Walter Mischel所觀察的那樣,女兒也把自己的注意力從餅干上移到其它地方去了。轉移到和爸媽一起說話上,這樣就容易暫時忘記那個餅干的誘惑,雖然餅干對于女兒來說很喜歡。
即使中途我勸她可以先把手里那個餅干先吃掉時,她毫不猶豫的決定不吃,因為她的目標是得到另外一個餅干!
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自控力也是可以通過方法來學習提高的。那些最終忍不住而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可能就是沒有把注意力轉移到別處,而是一直盯著棉花糖看,就顯得誘惑更大,無法自拔。
在我講明規則后,女兒還問了一句:你確定我在等待15分鐘后就可以把另外一個給我嗎?
如果我不確定給,女兒一定想沒有等的必要。因為再等15分鐘還只能吃一個,和現在吃一樣,那顯然是不劃算的。
如果我到時確定會給她另一個,那就相當于可以同進得到2個餅干,2個餅干肯定比1個餅干誘惑更大。得到更好,更多的東西也是人的天性啊,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抵得住15分鐘誘惑的小朋友,本質上是選擇了更大的誘惑罷。
所以,這個實驗確實有爭議的地方,因為實驗人員不清楚那些最終沒忍住很快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是否是因為在此之前他們受到過欺騙才導致對實驗人員的不信任才出現的這一結果,而不是因為所謂的自控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