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辦公室,一個98年的小姑娘一直在抱怨工作的事情,說自己不想做這個,不想做那個,也不想加班,就想著準點上班,準點下班,掙點小錢舒服地過日子,奈何老板總看不慣她這個樣子。因為被老板多次點名談話,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然后說了這么一句話,“這世道,竟還不讓人躺平了?卷又卷不贏,躺又躺不平,這要我怎么辦?”把大家都逗樂了。
如今這社會,大致分為三類人,第一類是努力攀爬、積極向上的時代卷王,這第二類嘛,就是像這位姑娘一樣年輕、或者家境殷實,可以暫且躺平的一族,還有一類就是徘徊游離于這兩者之間的可憐人,他們是真正的卷不贏、躺不平,在夾縫中生存的大多數人。他們常常感到痛苦,遇到難題,自己又無法通關,只能停在原地,不斷自我消耗。
怎么辦呢?這些人需要向外求解人生難題的辦法,而楊天真女士的《通透》一書,就非常值得一看。
在《自卑》這個話題中,楊天真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代人患有“社交恐懼”其實是自卑的一種形式外放,他們給自己貼上“社恐”的標簽,僅僅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合理后退的理由,比如遇到認識的人也羞于打招呼,低頭假裝玩手機,又比如為了不參加聚會,假裝家里來了客人需要接待等等。他們這樣做的深層原因其實是害怕自己被別人輕視或拒絕,害怕內心受傷。
天真認為,要擺脫社恐,就是要把自己當作一回事兒,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把別人的反饋看作第二位。比如,我化妝是因為我想取悅自己,我覺得好看,心情會變好,我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贊美,所以別人的評價好壞都沒關系。其次,學著練習社交也很重要,人不是天生就是社牛,大家都是一步步探索出來的,掌握社交技巧,從熟悉的朋友開始練習,一切會越來越好。
接著來看選擇困難癥人群需要看的《糾結》這個話題。關于選擇,有一句話我印象深刻,“小孩子才做選擇,我是成年人,我全都要。”
這句話很霸氣,但是事實是魚與熊掌一般都不可兼得,我們只能多取其一,這就難壞了我們這些“選擇困難癥”患者,選擇a吧,這樣雖好,那樣不好;選擇b吧,那樣雖好,這樣卻不好;選擇c吧……糾結來糾結去,結果都不如人意,總感覺丟了些什么。而糾結時間太長,好機會也一溜煙就沒了蹤影。
天真說,盡善盡美根本不是人生常態。很多人在糾結中持續內耗,就是因為目標設定跟實際情況偏離太遠。
為什么患有“選擇困難癥”?不在乎這三種情況:第一、害怕承擔后果;第二、當事人是個“利益最大化者”,而非“知足者”;第三、就是當事人沒有清晰的價值體系。
那基于這三點,天真就給出了拯救選擇困難癥人群的三點建議: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搞清楚什么對自己最重要,利用排除法做選擇;給選擇分級,糾結時,往下多想一步,思考問題背后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抽絲剝繭,作出選擇;建立自己的決策框架,先精簡、再分類、接著讓每個選項具體化、最后由簡入繁……
其實,竟然要做選擇,就肯定有舍有得,無論你做什么選擇,都會后悔,那竟然怎么做都會后悔,又何必患得患失呢?
天真女士說得尤其正確,與其患得患失,不如坦然地落子無悔。
說到底,
虛偽、貪婪、自卑,哪一個不讓人心憔悴?
上癮、好勝、虛榮,哪一個又不讓人心疲憊?
人生在世幾十年,短短幾個春秋,凡事看開點,畢竟——開心最重要!
劉墉說,《通透》來自天真多年來的自我探索,是她思考的精華,也是她與現代社會的碰撞互動,這里集聚了她寶貴的成長經驗。如果你感到迷茫,渴望蛻變,請翻開這本書,
愿你讀完后,踐行書中方法,
活得通透、清醒、平和、又自由!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