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親密關系如何有效溝通?
R:總是對親密的人發火,也許是說不出“我需要你”
I:夫妻雙方溝通,有時候生氣的原因有可能是不善于表達對于另一半的需要。一方面,指的是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滿足;另一方面,有時候會把需要變成依賴,而健康的需要是我在努力做,也請你陪我一起。另外,即使一方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也不應帶有情緒,這僅僅是一次需求。
前:
作者從親密關系溝通時對對方抱怨、憤怒、發火說起,認為憤怒是一種強烈的需求,而人們往往不愿意表達或者不會表達這種需求。我和我老婆生氣、吵架也會因為有時不愿意表達這種需要或者有時把需求變成依賴,如果學會這種溝通方式,也許能避免很多次的吵架和生悶氣。
因:
作者認為不愿出“我需要你”有可能是因為“需要”代表自己是弱者,有些人的自尊心會受不了;還有可能有人覺得我要說出口你才滿足我,只是出于某種義務或者在不耐煩的情形做的,是一種施舍;還有可能我說了對你的需要你有可能不滿足我,我怕得到你的拒絕;更深一層我說出了需要你,你就你能以一種高姿態掌控我,讓我感覺不舒服。這些顧慮,往往使人們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滿足,因此會啟動一種保護機制——憤怒,企圖用情緒來壓迫對方。我覺得還有一種可能性是你雖然沒拒絕我的需要,但你三番五次都完不成我的要求,我很失望,所以以后就不愿再提出同樣的需要。
后:
在生活中,對于我來說我確實有時會把需要變成一種依賴,然后在這種依賴達不到滿足時就會有負面情緒。所以我覺得合理表達需要也是夫妻溝通中不可缺的環節,可以解決我和我老婆之間很多爭吵。
果:
不這么做,就是維持原狀,該生氣時還是要生氣,該吵架時還會吵架,影響夫妻感情。
適:
我覺得如果過度表達需求,動不動就麻煩別人只會給家庭和諧帶來災難。
用:
首先要明確需要不是依賴,也要照顧對方的情緒,最好雙方能共同努力;另外不能過度表達你的需要,能自己完成的事情盡量不去麻煩對方,有時自己如果用行動表達需要,對方看在眼里也會陪你一起共同完成。
邊:
這種需要表達有點類似于受眾分析,你想獲得別人的同理心,讓別人幫助你,首先要示弱(人們往往同情弱者),表達自己的無助,還要照顧別人的情緒,不能讓你的需求讓人覺得厭煩。
界:
與受眾分析區別在于本文強調無論對方有沒有行動或者行動有沒有達到預期,首先認為自己值得被滿足,這樣對自己的肯定至少不會輕易讓自己生氣。再考慮我的需要對于另一半而言是不是依賴或者說是索取,以及我怎樣說出需要讓對方能產生同理心,這是與受眾分析的交界。
A1:
1.以前我老婆幫孩子洗完澡,她自己洗澡時讓我幫孩子擦香,在我幾次搞不清孩子洗完澡身上擦的、臉上擦得、PP擦得分別是什么香香(她買的都是進口的,有的還不是英文的那種),她就生氣了,認為我這么簡單的事情都搞不定,再后來她就說算了算了我自己來吧。
2.在第一次周二晚上我由于聽課(精深營開營儀式)沒時間管孩子(一般晚上親子閱讀什么的都是我來管),我本能的想我老婆:要是在忙你就來幫我管管唄,結果看她也沒動靜,還在玩手機。孩子就跟我來搗亂,我就發火了:“沒看我在忙么?也不知道帶帶孩子!”這一爆發,搞得她情緒也不好了。
A2:
1.我在本周家庭會上應該承認自己的疏忽并向她表示歉意,我覺得可以提出一個解決方法就是在蓋子上貼上標注,這樣就能滿足她的這個需求了。
2.在家庭會上也要承認自己當時先爆發情緒的錯誤,再提出以后如果上課時間安排有沖突,請求對方幫忙先看看孩子,如果實在老婆自己也有事,就安排孩子自己畫畫或者聽故事等自己能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