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虛無縹緲的文城,已是小美的心底之痛,文城意味著林祥福和女兒沒有盡頭的漂泊和找尋。 ”
——余華《文城》
編輯搜圖
余華
余華是寫出《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等經典作品的先鋒作家,時隔八年,其長篇小說力作《文城》終于在千呼萬喚中出版,首印幾十萬本,預售期間便一掃而空。
有人說《文城》是余華重回《活著》寫作巔峰的史詩級著作,也有人讀完直呼平庸。
銷量驚人,口碑不一,《文城》是否值得一讀?
一、百轉千回——《文城》講述了一個好故事
1.?好故事
余華的文筆是穩的,語言簡潔明快,在字里行間可瞥見熟悉的余華式黑色幽默。
主人公林祥福是一位重情重義的民國亂世鄉紳,因追尋一位愛而不得的女子,背井離鄉,輾轉千里,奔赴一場未知的人生。
那個給他溫暖和家的念想、她生下女兒的女人阿美,卻也是欺騙和傷害他最深的人。她讓他心心念念了一輩子,那一輩子的念想無疾而終。
而自稱是來自“文城”的阿美,也未能走出她與林祥福的糾葛,帶著憾悔走到生命的盡頭。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余華講述了一個跌宕起伏的、凄美浪漫的愛情故事,故事中是對世事無常的嘆息,對人間真情的歌詠。
故事分為上下兩部分進行講述,在上半部中埋下很多伏筆,而后以“補”的形式揭秘。
《文城》和《文城補》的銜接,像是兩塊拼圖終于得以嚴絲合縫地拼接,互為解釋,互相成就。讀完《文城補》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透亮,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編輯搜圖
余華《文城》
2.?美中不足
《文城補》讓故事得以圓滿,解釋了許多邏輯漏洞。美中不足的是部濃墨重彩地描摹小美的個人經歷,上部又用了太多筆墨描摹土匪惡行,使得兩頭都稍顯贅余,讓人抓不住故事的主線。
過多的鋪墊,痕跡明顯的制造巧合,可以說余華確實編排了一個好故事。只是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跳出故事整體的大框架,人物動機反而不夠鮮明,書中主要的人物形象也不夠飽滿。
他還是講了一個好故事的余華。只論故事本身,跌宕起伏,讓人沉迷,就像老一輩人一樣踏踏實實地在講故事。只是,作為嚴謹的文學作品,《文城》顯得粗糙和急于求成。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二、欲說還休——《文城》是余華更溫情的苦難,更復雜的悲憫
比起讓人窒息的《活著》和讓人無奈的《許三觀賣血記》,《文城》的苦難不是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絕望地掙扎,而是個人在世事的變故中飄搖浮沉,拽緊最后的信念。
林祥福、小美、顧益民、陳永良……每一個人都做了自己當時會做的最好的選擇,命運卻走向一個個不可挽回的悲劇。那是一種不可把控的悲哀,是拼盡全力的于事無補。
《文城》的苦難,不是人生里接二連三發生的悲痛,不是刀刀剝皮剜心的痛楚,而是歲月沖刷之后,在命運面前無可奈何的無力感。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余華書寫了一個個好人,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蒙上了不幸的陰影,就算盡了人事,也算不盡天意,而支撐他們一生的最大的信念則是“情、義”二字。林祥福一代人里,是各人有各人的無奈,以苦難和悲情為一生劃上了句號。
那不是一個理想的時代,但那個時代不乏理想主義的人。
《文城》所寫的苦難是后知后覺才能讀到的悲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精心編織了小人物的世界在命運面前的天崩地裂,而人又是如何一次次豁出去、迎難而上。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沒有直擊心靈的震撼,卻讓人不得不扼腕嘆息。
時隔八年,余華似乎變得更加溫情,也對“人”本身有了更深刻的悲憫。
三、《文城》里的時代剪影
1.傳統的孝道
林祥福以母親的意志、審美選擇伴侶,從小與母親一起生活,母親幾乎包辦了他的生活,是他人生的唯一導師,也形成了他的意志。
“每一次看見女方時他就會想,不知道母親會不會喜歡這個女子?”而他心目中的完美的女人也必然和母親有著太多共同之處,“小美和你一樣會織布,她織出來的布和你織出來的一樣結實……”“人死時,兒孫應該守候在旁,缺一人,就是月亮缺一角,死者就不會閉上眼睛。”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2.浪漫主義的愛情
自由意志的選擇敗于傳統審視,相親時因對方不茍言笑而放棄,太多顧慮反而得不償失。之后不管不顧與不知根底的小美成親,卻一而再地痛失所愛。
向往愛情,渴望家庭的溫馨卻未能得償所愿。情場失意,為了心中的愛傾盡畢生。他敢愛,不敢恨,林祥福太軟弱,太善良,太深情。
3.重血脈,也重男輕女
“你騙了我,拐走了我家的金條,我本不該接納你,想到你已經有了我的骨肉,林家有了傳人,也就……”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小美不辭而別,拿走了林祥福家七根大金條和一根小金條,再回去時金條沒了,可是她有了林祥福的骨肉,對一個欺騙他感情和錢財的女人,林祥福選擇了原諒,既有對小美的愛,更多的是對自己骨肉的不忍。
而出走的小美本可以一去不回,也只是因為有了林祥福的孩子,才硬著頭皮回去,“這是林家的后嗣,我不能不把他送回來。”明明是她肚里的孩子,卻只被冠以林家的后嗣。“可惜我不能為你生個兒子,不能為林家續上香火。”小美很善良,也很悲哀,她忘了她是孩子的母親,孩子也是她的骨肉。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而林祥福也同樣是時代背景下的大男人,把家族的血脈傳承看成最重要的事情,骨子里又何嘗不是重男輕女,“其實女兒也好,女兒也是我林家之后,再說你以后還能生兒子,以后再生兒子你也不晚。”
而他為女兒林百家安排婚事,只看門當戶對,并不顧及對方的人品和女兒的意愿。林祥福愛女兒,可是他的愛大不過傳統的父權。兒女的婚事終歸只是父輩的交易和人情。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4.社會的“男女有別”
“你是男的,被他們‘搖電話’就是疼一點;林百家被他們‘拉風箱’了,以后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李美蓮寧愿用自己的兒子去替被土匪綁票的林百家,這種寧愿犧牲自己兒子的付出看似是對女孩的照顧,實則是痛斥當時社會對女性的禁錮。
女人但凡名聲有了損失,就生不如死。道德的桎梏,對女性的威脅遠比被土匪綁票更加嚴重。
小美身為女兒身,被父母視為外人,在家庭困難的時期作為童養媳轉給他人。而作為童養媳的小美只是因為喜歡花衣裳,就被婆婆以“淫”為罪,立下一紙休書。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婆婆按照自己的形象來塑造小美,教小美識字念書,教小美織補手藝,教小美管理賬目。小美長到十六歲的時候,婆婆隱約看見了過去尚在閨中的自己。”婚后起早貪黑,卻因接濟娘家小弟一串銅錢,被婆婆以盜竊之名趕回娘家。被休之后,娘家人面上無光,一家人抬不起頭來。
“花衣裳”是小美對外面的世界、大人的世界、自由的世界的向往,可是在日復一日的童養媳生活中也被磨滅了。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5.?人性的灰暗面
亂世下人性的喪失,殘兵與土匪都是燒殺搶掠,平民百姓接連遭受非人的迫害。無人來救,無處可逃,戰亂下的百姓比草芥更加不堪。
為了讓良家婦女不受侵犯,包下妓院供殘兵消遣,妓女豈止被物化,根本就是被當作泄欲工具使用;被土匪綁票的人,逃出去或者被贖回去之后,講述了土匪慘絕人寰的惡行,還舉辦了令人咋舌的土匪刑法項目比賽,在惡行中死里逃生,之后卻用惡行重演的方式消除恐懼。
在惡的迫害下,人性甚至變得失常。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余華以局外人的目光,冷冷地注視一切,以詼諧的冷幽默描繪滑稽可笑的比賽,文字的背后是無盡的悲涼。
6.?戰亂的悲慘
“這里曾經是萬畝蕩最為富庶的村莊,曾經是萬畝蕩棉布、牲畜、蠶絲和谷物的交易之所,曾經房屋連片,還有戲臺和涼亭,如今尸橫遍野,滿目斷墻殘垣,處處灰燼廢墟。”
“曾經富裕的村莊如今蕭條凋敝,田地里沒有勞作的人,遠遠看見的是一些老弱的身影;曾經是稻谷、棉花、油菜花茂盛生長的田地,如今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曾經是清澈見底的河水,如今混沌之后散出陣陣腥臭。”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7.?人性的溫暖
林祥福與陳永良、顧益民兩家人的交情,雖是萍水相逢,卻情同手足;管家田大兄弟們對林家的忠心,是歷經兩代人、世事變遷也不會改變的情誼;
林祥福對小美的牽掛,對林百家的呵護,與翠萍之間的心靈陪伴,溫暖了他不幸和單薄的一生;
陳耀武與林百家之間的單純愛戀,副官對林百家一見鐘情和浪漫誓言,都為那個時代留下一抹亮麗的色彩。
故事的背景是灰色的,但余華不留余力地凸顯人性之溫暖明亮,在無望中滲透出強大的希望。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四、何為“文城”?何處是“文城”?
“文城”是林祥福對愛情、家庭的執念
“如果你再次不辭而別,我一定會去找你,我會抱著孩子去找你,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你。”
林祥福去找文城,是去找小美,找到了小美,她的老婆就回去了,孩子就有了媽媽,他的家庭和人生也就圓滿了,也算給了孩子和自己的父母一個交代。
作品中的溪鎮就是“文城”,他已經找到了小美的故鄉溪鎮,也就是小美謊稱為“文城”的地方,后來的林祥福在那里安家立業。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但是他沒有找到小美,所以溪鎮并不是林祥福真正的文城!他的文城并不只是一個地名,而是一個人名,那個人就是小美。只要他一天沒能和小美重聚,他就一天沒找到文城。
溪鎮長存,而他的文城從小美離去的那天起,就已經不復存在,他與女兒的追尋是無望的。
而關于文城的念想,是支撐他活下去的希望,他日復一日在溪鎮等待著小美的歸來。
“文城”是小美虛構的烏托邦
而對小美而言,“文城”只是個幌子,是她編造的一個世外桃源。開始,她虛構“文城”的地名,是為了隱藏自己和阿強的真實身份,讓林祥福對她放下戒心。后來,經歷分分合合,她知道“文城”成了林祥福的執念。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原以為只要有那樣一個地名,林祥福就有個念想。“總有一個地方叫文城”,在一而再的覓而不得之后,不過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話罷了。
“這個虛無縹緲的文城,已是小美的心底之痛,文城意味著林祥福和女兒沒有盡頭的漂泊和找尋。”
3.?“文城”是余華的理想主義
有人說作品是《文城》,余華卻半路離題。其實余華所寫的開始對“文城”的追尋,中間在溪鎮的迷茫與戰亂,最后寫“文城”進行回歸,恰恰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意味。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有一種追尋恰如“文城”,或許會歷經千山萬水,或許會半路迷茫失措,或許會無疾而終,而有那樣一個念想存在,就足以豐富人的一生。
余華寫了一群理想主義的人,用夸張手法描摹了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以最大的力度去凸顯人的力量,在“文城”里,惡被痛斥,善被放大。
可以說,“文城”是余華的理想主義,是對無論對怎樣的世界,都抱有善的期待的英雄主義。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文城》雖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它算不上是余華最好的作品之一,但無疑是當代中國文學作品里有重量的一部。《文城》不夠精致,但足夠真誠;不夠飽滿,但足夠豐富;不夠簡練,但足夠意味深長。
無論是時代還是個人,都需要一個“文城”般的念想,需要像余華一樣以作品去描摹時代印記的作家。
*作者簡介:空中行云,一個集愛與孤獨于一身的女子,在夢與現實之間自說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