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的傳說由來已久,到了明代才出現九子的說法,漢代劉歆《西京雜記》“舞子河決,有蛟龍從九子,自決中逆上人河,噴沫流波數十里”,是最早記載龍有九子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三表示多,九表示極多,龍有九子指龍子很多。九是虛數,也是貴數,所謂皇帝一言九鼎,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后來,虛數的龍有九子才演變為實數的龍生九子,具體哪九子,版本眾多,以明代李東陽《懷麓堂集》記載的九子和明代楊慎《升庵集》記載的九子,最為世人認可。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明代李東陽《懷麓堂集》記載的九子最有特點:龍之長子囚牛,其母為牛,龍首蛇身,能辨萬物,鐘情音律,常蹲琴頭(如今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仍刻有龍頭形象,稱龍頭胡琴);龍之次子睚眥,其母為豺,龍首豺身,龍之戰神,恩仇必報,吞食邪惡;龍之三子嘲風,其母為凰,龍首獸身,祥瑞之獸,辟邪鎮宅,好險好望;龍之四子蒲牢,其母為蟾,其形似龍,蜿蜒盤曲,護佑吉祥高升,聲震妖邪;龍之五子狻猊,其母為獅,龍首獅身,護法神獸,威懾邪祟,威武莊重;龍之六子赑屃,又名霸下,其母為龜,龍首龜身,象征長壽吉祥,力大無窮;龍之七子狴犴,其母為虎,龍首虎身,平生好訟,急公好義,維護公平正義;龍之八子負屃,其母為青龍,身似龍形,智福之神,雅好斯文;龍之九子螭吻,其母為魚,龍首魚身,口闊噪粗,守護消災,保一方平安。這是李東陽《懷麓堂集》記載的龍之九子,楊慎《升庵集》記載的龍之九子則少了囚牛、嘲風、負屃,多了饕餮、蚣蝮、椒圖。
龍生九子,都是龍種嫡系,但因母親不同,沒有一個兒子完整繼承了龍的外貌,每個龍子都多少遺傳了母親的特點。囚牛是有鱗角的黃色小龍,也是九子中相對溫順的形象;睚眥龍身豺首,長相兇猛,威風凜凜;嘲風為鳥的化身,靈動輕盈,展翅欲飛;蒲牢外形像龍,又似蟾蜍,體型矮小,肚子較大;狻猊毛發旺盛,獅子模樣,威風霸氣;赑屃形象似龜,又有龍的部分特征,頭長龍角,背負龜殼;狴犴身有虎紋,眼神犀利,外形威猛;負屃身形似龍,修長優美,威武而文雅;螭吻龍頭魚身,龍頭威嚴,魚身靈動。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性情溫順,喜音樂,酷愛彈琴,對音樂有極高的興趣和天賦,是九子中最具藝術氣質的;睚眥剛烈,嗜殺好斗,勇猛無畏,眼里容不得一點沙子,所以有睚眥必報之說;嘲風平生好險,對周圍的環境充滿好奇,喜歡探索未知,具有冒險精神;蒲牢嗓門大,但生性膽小,遇到鯨魚等大型動物就會嚇得大聲吼叫;狻猊喜靜不喜動,性格較為沉穩,喜好香火,具有一定的佛性;赑屃性格堅韌,力大無窮,有擔當,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夠負重前行;狴犴是正義的象征,重義氣、好訴訟,能明辨是非、仗義執言;負屃文雅而喜好文字,多盤繞在石碑頂端或兩側欣賞碑文;螭吻擅長水性,能噴水滅火,具有守護和保護的特質。
龍生九子的傳說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獨特的文化元素還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賦予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和吉祥的寓意。囚牛擅長音樂,常飾于琴頭,他彈奏的音樂給人帶來愉悅和享受;睚眥性兇猛,常飾于刀環劍柄,增加武器威力,戰斗力強;嘲風性好險,象征守望,常被安置在房頂上,震懾妖魔,驅災除害;蒲牢喜吼叫,常作為洪鐘提梁的獸鈕,敲鐘時聲音更加洪亮;狻猊性好靜,喜煙火,多出現在香爐上,增添寺廟場所的莊重氛圍(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反映了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赑屃善負重,常作為石碑的基座,象征穩固和長久;狴犴威嚴兇猛,立于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明辨是非,維護正義和秩序;負屃喜歡文學,有藝術氣質,與赑屃一起襯托石碑,增添文化韻味;螭吻性好吞,常作為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噴水滅火,防火辟邪。
楊慎《升庵集》記載的龍子饕餮、蚣蝮、椒圖,加上民間傳說的龍子,龍子數量不斷增多,到了清代龍子竟增加到了二十多個。如饕餮,形似狼,好飲食,嘴饞身懶,常見于古代烹飪鼎器上(饕餮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猛獸,是品嘗美味鑒賞佳肴的美食家(饕餮特別貪食,人們將貪于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性情溫順,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銜環守夜,阻攔小人,是求學、求子、升職的保護神;貔貅,生性兇猛,大嘴無肛,專吞金銀,只進不出,即能招財,又能守護財富,掌握財運,是招財進寶的保護神,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擺了一只玉貔貅,寓意大吃四方,只掙不賠);蚣蝮,母親是鱷魚,頭部像龍,身體、四肢和尾巴上有龍鱗,性好水,立于橋柱,水陸兩棲等。龍子的不斷增多,每個龍子又有不同的形態和特性,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個性化。
龍生九子,每個兒子各具形態與特性,這跟中華民族的融合過程和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凝聚形成有著密切的聯系。圖騰是民族的來源和保護神,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圖騰的凝聚,就是中華民族融合形成的過程。據傳,華夏民族人文先祖、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為人首蛇身,伏羲后裔黃帝軒轅氏時期以蛇為圖騰,多少有一點祖先崇拜的影子。黃帝征服其他部落時,將每個部落的圖騰中較有特點的部位,依次添加到蛇圖騰上,最終形成《爾雅翼》中“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的龍圖騰。《史記·五帝本紀》講,黃帝打敗炎帝和蚩尤,“合符釜山”,確立政治結盟,統一符信,從各部落的圖騰中各取一種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動物圖騰,黃帝稱之為龍,以此傳承文明,成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象征。無論是龍圖騰的凝聚形成,還是龍生九子形態特性各不一樣,都是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和開枝散葉的過程,最終形成了擁有56個民族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中國古代文獻眾多,在書籍抄錄和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出現了版本的分化,不同的書籍對龍生九子的記載有所不同,九子的具體名目和特征描述就產生了差異。加上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民間傳說的差異,各地根據自己的喜好、信仰和審美觀念,對九子的形象和故事進行改編和演繹,以適應本地的文化需求。龍生九子,一個富有想象力的傳說主題,在藝術創作中也得到了廣泛的表現,畫家、雕刻家、文學家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創意對九子進行重新塑造,賦予新的寓意,從而使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在傳承中演變,新的觀念和價值融入傳說,龍生九子的內容不斷發展和變化。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從另一個角度講,恰好印證了現代教育理念的一種基本常識,兒子不一定要和父親走一樣的成長道路,每個兒子各有各的愛好,順其自然發展,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這種個體差異和發展的思想,反對將個人意志強加給子女,倡導尊重個體選擇與成長路徑,鼓勵子女根據個人興趣與天賦進行選擇和發展,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對多元性和差異性的包容。
龍生九子的傳說,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文化影響,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繼續傳承和弘揚這些傳說,讓它們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