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清明節,是中國傳統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也叫踏青節。其實最早不是。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后來又吸收了上巳節的內容,才演變成我們所知道的現在這樣子。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相傳該節日起源于晉文公祭奠介之推,后相沿成俗。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
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上墳掃墓、冷食、蹴鞠、蕩秋千等,成為清明節的習俗。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24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新中國成立后,很多地區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
山西介休綿山(介之推隱居的地方),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又增加了曲水流觴等內容。
后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著名的《蘭亭集序》便是記載了一次上巳“修禊”、“曲水流觴”的活動。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風俗漸漸衰微,但一些習俗仍在流傳。
上巳節還有女兒節之稱。
“女兒節”,是一種古代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女兒們一般“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游玩采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
周禮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閨閣之中的(也就是閨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幾天出門時間。上元節(元宵節)、上巳節便是女子們公然出門物色對象、約會談情的日子。
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賞春,結伴游樂,單身男女們都到河邊相遇相識。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詩·鄭風·溱洧》便是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
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
漢之前更有野合的習俗,后來禮教興起,野合的習俗消失,但當時男女交往還是比后世自由,年輕男女依然會在當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時理學興起,禮教變得森嚴,上巳節就在漢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廣西壯族、貴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為自己的情人節。青年男女們在這一天,相聚于山林間、溪水旁,自由地尋找自己的所愛、肆意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唱歌起舞,歡快淋漓。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
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成為“廣西民族傳統習慣節日”。
其實這才是貨真價實的“中國情人節”。
???上巳節的內容后來逐漸被清明節所吸收。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融匯了寒食、上巳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然而在閩南的詔安卻獨有兩個清明節:一個是固定在三月初三的“古清明”,一個是節氣“清明”所在的“新清明”。傳統民間過三月初三的“古清明”。“新清明”則是先人新逝才過的節日和社會祭掃烈士公墓的日子。
詔安的“古清明”頗有古時上巳節的遺風,一如當年孔子和王羲之在上巳節春浴和曲水流觴:民眾們挑著擔子拎著酒肉,上山祭祖,就地野餐,踏春賞景,以平民化的生活方式,悄然延續著中國傳統的習俗。
歡迎關注公號:hello生活(ID:hello_l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