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不是保姆不小心把甜甜摔成骨折,安沒有勇氣中年辭職,畢竟她已經熬成部門主管,用了十五年的青春。
可生活不由安選擇,兩個孩子,一個六歲,一個一歲。上學的需要她來監督功課,剛會叫“媽媽”的整天粘著她。若再頭頂著團隊業績,安就別活了。
“都說聰明的女人可以權衡好事業與家庭,而我既然能做到主管,就算夠聰明了吧?但還是沒法權衡。”
安在電話那頭,大吐苦水。自言帶娃比上班累,體累心更累,甚至都快患上焦慮癥了。
是啊,哪個當媽的不焦慮?
從寶寶被推出產房的那刻起,媽媽的神經就注定要被他的喜怒哀樂所牽動。
一個月時,擔心寶寶吐奶倒流引發窒息,于是失眠成了新媽媽的“入門病”。
六個月時,隨著寶寶抵抗力下降,每次帶他外出都會擔心穿少了感冒、穿多了上火,所以糾結演變成媽媽的常態。
好不容易看著小家伙由爬到走,新的焦慮又伴著喜悅撲面而至:
家里但凡他能墊腳夠到的電門通通封上,萬一手欠摸了呢?帶他去公眾場所時少和陌生人說話,萬一遇到的是拐賣兒童團伙呢?早教班里,有孩子被傳上流感,他會不會也跟著中招兒呢?
一來二去,妄想癥成了媽媽們焦慮到極致的“歸宿”。
講真,從懷孕生產到育兒養兒,每一位媽媽性格中多慮的一面都會被無限放大到近乎病態。
02
記得有套著名漫畫曾刷爆朋友圈,講的是女人生娃前后的對比??偨Y起來一句話,當了媽媽,就算你再有“做回自己”的心,也沒有那份力了。
擱在以前,我無法理解,可生了寶寶后才發現,生活完全被孩子綁架。
不但工作被按下暫停鍵,新書錯過宣傳期,而且每天24小時單調到只重復喂奶、哄睡、換紙尿褲、做輔食這四項工作。
原本以為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就能松口氣。可幾位當媽的閨蜜用現實告訴我:有了孩子,就甭想抽身!而且更大的焦慮還在后面。
林靜的兒子丁丁從小就受傳統文化熏陶,懂事孝順,誰見了都豎大拇指,林靜也一直引以為傲。
可自打上了幼兒園,受其他孩子影響,丁丁染上了諸多壞毛病,犟嘴、自私,甚至欺負別人。曾經打好的基礎教育,因為長時間融入集體而支離破碎。
孩子就是白紙,教育太關鍵了。尤其在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的幼年時期,一旦引導不好,直接關乎未來成長。但你總不能把孩子束之高閣,禁止其與同齡人接觸吧?
林靜在教育上的焦慮從丁丁上幼兒園開始一直有增無減,直到現在上小學,又平添了學業上的憂慮。
怕他上課開小差兒,怕他報喜不報憂,怕他性早熟,怕他自尊心受挫……
其實,很多時候,恰恰是媽媽們主觀意識下的“怕”在左右著孩子的成長。
那些被無限放大的焦慮,歸根結底都源于媽媽們骨子里期望孩子長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過成我們想要的人生。
03
我認識一個美國媽媽伊娃,她的三個孩子目前都已長大成人,而且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
當年,在他們小的時候,伊娃并不像很多中國媽媽這樣焦慮滿腹。相反,她一直在享受整個育兒的過程。
“適度焦慮可以讓媽媽防患于未然,但過分焦慮就多此一舉了。”
在伊娃眼中,大部分的焦慮與不安都是儲備不足、缺乏經驗導致的。所以平時多與兒科醫生、教育專家溝通交流,積極參與線上相關課程,積累經驗很關鍵。
打有準備之仗,心里才有底,不是嗎?培養教育孩子同樣是這么個理。
同時,作為媽媽也要學會排解焦慮,別讓過多的憂愁累積成抑郁。
首先分析下焦慮的根源,究竟是內因還是外因在作祟。如果是因為孩子沒符合我們所謂的標準而心生焦慮,那就檢視下“標準”是否過于苛刻,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而如果是孩子本身確實存在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單純焦慮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快速找到合理方法進行糾偏才是媽媽們要做的。
是的。婚姻和育兒,是每個女人的修道場。在歷練與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別無選擇地“被犧牲”、“被改變”。
唯有讓自己快速成長,一次次在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復盤優化的過程中進步,成為一個有決斷力、有自信心、有智慧的女人,才能沖出各種雞毛蒜皮的層層包圍,臨危不亂,情緒穩定。
感謝親愛的你一直默默地關注。
我是王詩文。
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留下足跡,或搜索新浪微博“王詩文circle”與我交流。
版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