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覺得這份工作乏善可陳、沒啥前途、再說我也不喜歡、而且賺錢也不多,總想干點別的什么副業,可是......后面就沒有故事了。
我一直想把舞蹈(畫畫、唱歌、跑步.....)撿回來,也省的現在這么無聊,可是......后面沒有一個之后。
我覺得我真的應該努力了,但是......我大概就是這樣不會努力的人吧。
我也想培養一些好習慣啊,至少不要這么拖延,只會想不會動手。真的很想啊,但是......我就是做不到啊.....
這個世界上有一些特別遠的距離。其中之一大概就是從“想做”到“堅持去做”之間的距離。
你同意嗎?
所以親愛的,如果你也正在經歷上面類似的狀況,你很難推動自己邁出第一步,或者你并沒有堅持下來,可是你真的很想要去做或者你知道真的要去做的話,至少今天,你可以先停一停,試試看下面的內容。畢竟,我們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更美好的狀態和生活。
一、停在“想”與“做”之間的我,究竟是什么樣的人?
也許看著這篇文章的你,在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生涯中基本上一直這樣,常常處在有想法沒行動或者不推不動甚至不罵不動的狀態。這樣持續多年的行事風格基本上可以稱為是一種行為模式。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暫停下通常會有的對自己的定論和情緒,一邊關注呼吸一邊問自己:“其實在我心里,一直希望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關注呼吸是為了盡量停下思考,能夠和感覺待在一起,通俗一點說就是更能回到“初心”)暫且不必深思熟慮,不必權衡利弊,因為當我們思慮和權衡的時候我們所用的濾鏡都是我們常常使用的那些有色眼鏡,如果常常都處在不理想的狀態里的話基本上可以肯定有一些慣用的濾鏡肯定限制了你,比如“想象很美好,可是我做不到的,算了吧”。所以,先做的第一件事,不必問現在的我是誰,而是問問倘若不考慮能不能、不顧慮旁人怎么說、過往怎么樣,“其實在我心里,一直希望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這個人,什么性格、什么脾氣、通常的穿著、興趣愛好、能力、職業……Ta或許才是你。人的行為模式會出現至少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你現在常常停著,想做不做,或許正是為了讓你在走向“想成為的自己”之前,不要偏離得太遠。
也許在看這篇文章的你通常都很精進,但是最近不知怎么的在某些事情上愣是顯得有些頹廢,也許你集中不了注意力,也許你沒有干勁,總之一向能干認真的你也開始有點愛動不動。如果這個狀態你心里很喜歡也很享受,沒有關系,你繼續享受一段時間就好。如果你覺得這讓自己很不適,那么試著像一個旁觀者一樣看看自己:“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像我這樣的人處在現在的狀態即使我很不適,可是能得到的好處是什么呢?”精進的你在發現問題的時候,我猜你可能真的很想解決它,就如你一慣的精進那樣。有一句話說:“所有的問題本身就是資源”,你會不會愿意用這個視角去審視自己現在所處的狀態?也許你會發現最近“想做卻不動”的原因,只是因為累了,潛意識自動的用了這個方式讓你休息;也許是近期的這件事并不是你的初衷,所以“拖延”跳出來提醒你……可能很多,重要的是當我們追問“我是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對我有什么好處”的時候,我們就慢慢停下了自責和焦慮,以一種相對從容又積極的狀態在面對我們現在的狀況。上善若水,從容看上去云淡風輕其實總是比焦灼更聰明和有力量,不是嗎?
二、這樣(想成為)的我更愿意、適合或應該做什么?現在有什么資源?
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你非要讓一棵蘋果樹去長橘子,就算你科學技術超群,蘋果樹長橘子了,也不會有橘子樹長的橘子好吃,更不會有它本身長出來的蘋果好吃。所以當你問出“我(想要)是什么樣的人時候”,問問自己,這樣的人,Ta會愿意做什么?Ta更適合做什么?Ta要做到這些的話現在有什么資源可以用呢?
孔子教育我們要“吾日三省吾身”,省不省咱另說,有趣的是即使是省也往往陷入“公說公有理”或者“我什么都沒做好”的狀況中,這是不是“省”呢?修行的人告訴我們人要練到“開天眼”,“天眼”在哪呢?是個什么樣的“眼”呢?云山霧罩的。在我看來,心理學的好處之一就是讓玄妙的東方智慧有了讓習慣科學思維的現代人可以看懂的操作手冊,比如像旁觀者一樣去看待自己,這個角度的“省”才是“省”,這雙來自自己的旁觀者的眼睛也就具備了一些“天眼”的功能。所以當你愿意試著去問問我是什么樣的人,這個人愿意(適合)做什么,有什么資源的時候,記得盡量扮演一個旁觀者,不帶太多感情,一定要帶的話,就帶上好奇和耐心吧。任何時候,為了看清楚方向、找對路徑而停下來都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是要安頓好自己心里可能會有的焦慮和著急罷了。
三、車開往哪,是駕駛員和目的地的事。
我最近聽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司機開著一輛公交車去往目的地H,車上坐了很多乘客。車開著開著,乘客A突然說他想要司機停車,乘客B說他不想去目的地了他要去反方向,乘客C說接著開別管他們,乘客D說不然我們別去H了,我們去Y地吧......每個乘客都開始提出自己的想法,試圖讓公交車按自己的意思走。請問這時候公交車到底該往哪開呢?由誰開車呢?
車開向哪,當然目的地早就決定了,上車后的乘客再怎么有想法,公交司機也不會把方向盤交給乘客。
我是什么樣的人想做、適合做、現在該做什么樣的事,就是公交車的目的地(包括終點站和停靠站);我們不斷涌出的念頭、情緒就是這輛車里的乘客;那么現在做決定的“我自己”,那個會吃、會睡、會有煩惱的“我自己”就是這輛公交車的司機——那么,司機大人,你自己這輛車要往哪里開,你今天會決定把方向盤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上嗎?
如果看到這里,你愿意去試試這個方法,找好目的地,握緊方向盤不再理會車里聒噪的乘客,那么我祝福你。
如果邊看,你已經邊做好了嘗試,那么,你看你已經定好了目的地并握著方向盤開了一程了,恭喜你!
如果看完之后,你還有一些步驟覺得我沒有講清楚,有點模糊,沒有關系,因為考慮到篇幅我自己也覺得會有些模糊存在,但是我暫時沒有能力辦到用精煉的字句澄清它。所以如果你有需要,請關注下一篇《當你想干活卻說不動自己去干的時候(問答舉例)》,我會在問答示例里盡量清晰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