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讀完了零缺陷博士的《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感覺受益良多,于是就忍不住用自己拙劣的文筆把讀后心得寫出來,與有志于提高做事質量的朋友一起“奇文共賞”。
? 《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是一本趣味性很強的書,楊鋼博士以斯芬克斯島秘洞探寶的奇幻故事為引子,以他和自己的三個學生的相互探討的情節為主體內容深入淺出的講解了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怎么樣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以及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好處和必要性;全文旁征博引,妙趣橫生,讓讀者在享受輕松的行文風格的同時又被楊鋼博士嚴密的邏輯與充滿哲思的辯證所折服。最后,博士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觀念就輕松的在讀者的心中生根發芽。
? ? 作為一個engineer,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于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畢竟在一個開發周期中,錯誤越是遲發生或是遲發現,它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大,解決它所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換言之,我們應該在錯誤的源頭去預防它或是解決它,即在第一次的時候就好事情做對。如果第一次沒有做對,必然要修修補補,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這些都是額外的浪費,如果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浪費就會最少,效率就會高,效果也會是最好的。與第一次就做對相對的觀念是差不多就好,我們周圍有很多人就是這種差不多先生,我自己也是,記得之前在項目中我和同事一起做一個關于數據庫相關的模塊功能,同事是一個嚴謹的人,類似于《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里面的漢唐,他們都有著一次把事情做對做好的良好觀念,而我顯然就是類似于克魯斯那種差不多就行的人,于是差別就顯現出來了,再剛開始構建數據庫的時候,我就想著差不多就行,隨便構建了一個數據表,既沒有考慮字段的預留也沒有考慮表相關的性能,而同事則是非常嚴謹的考慮的面面俱到,甚至還做出了幾套異常情況的預防狀態,結果就是在同事已經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功能的時候,我還因為最開始的時候沒注意到的問題而修修補補,最后甚至不得不推翻重做,花費了比同事多了數倍的時間,由此可見,第一次就把事情最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 也許你會說,一次把事情做好根本不可能,開發過程中,存在那么多的不確定因素,怎么可能會不存在錯誤。但正如墨菲法則所說的,凡事如果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如果我們容忍錯誤發生,就會真的導致錯誤發生,而且還會得出‘錯誤真的難以避免’的結論。‘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告訴我們,錯誤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們堅信第一次就可以把事情做對。也會你還會問,怎么樣才算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呢,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的做事是運作和執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結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意義了。當我們了解了錯誤發生的前提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含義,我們就該考慮怎么去第一次把事情做好了,關于這一點零缺陷博士提出來幾點核心元素:一、確定你的工作目的; 二、建立一次做對的基本準則:“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 三、消除達成這一準則的障礙,建立預防系統,取消工作中的’返工區‘,尤其是思想里的’返工區‘;四、 用價值衡量工作,所有的努力都應該獲得預期的回報。相信有了博士的這些核心元素,我們也可以開始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條路上摸索前行了。
? ? 東漢末年的思想家荀悅在《申鑒》中說道:“先其未然謂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在我們平時開發工作中尤其如此。因此,改掉“差不多”的觀念,讓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觀念扎根于我們的思維里,并且成為我們的習慣,將會使我們的工作生活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