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技能? 沒錯,他們需要許多具體的知識和能力,比如識字、算術、英文、運動等等,但是更為基本的,是他們持續讓自己學習、持續讓自己發展的能力,而這樣的底層能力,是當孩子還在呀呀學語時,爸媽就可以且應該教的。下面這六種方法,不但適用于幼童,還是有科學研究證明有效的方法,如果你已經在做了,那么你就可以放心了,你在做正確的事;如果你還沒有開始做,那么趕快開始吧,早點給寶寶打下良好的生活技能的基礎。
反向游戲
我們常會和小孩子玩一些簡單的游戲,幫他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周遭事物。比如,“舉右手!”我們和寶寶比賽看誰的右手先舉起來。這樣玩當然不錯,但是我現在要請你在游戲里加入反向思考,把它變一變。如果你喊:“舉右手!”你和孩子要把左手舉起來;如果你喊“快跑!”,你和孩子要靜止不動;喊“安靜!”,你們要馬上大叫。
為什么要這么玩?當然這樣很有趣。正向游戲玩久了,孩子也會無聊,反過來玩,大大增強趣味性。不過這背后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它幫助孩子練習抑制自己沖動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管理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而目前的科學界都普遍認為,一個人的管理能力和他的學業表現、工作表現都直接相關。
講出他的感受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不僅僅是正面的感受,也包括負面的。在他能自己說出來之前,可能你得先教他各種感受是什么樣的。兩歲的孩子因為沒有吃到點心而哭鬧,你要告訴他:“你現在覺得很失望,所以會生氣。”這樣,當他 4 歲的時候,會因為沒有得到預期中的禮物而告訴你,他覺得“失望,甚至生氣”。在孩子會講自己的感受之后,還可以幫助他去模擬其他人的感受,比如孩子沒有得到預期的禮物,他很失望很生氣,你可以教他想一想,送禮物的人也許生病了、也許遇到很大的困難,那個人會很著急、很難過。
為什么要這樣做?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進而管理自己的情緒,并且能教會孩子同理心。不用講,我們作為成年人都知道,情緒管理是很重要的,可要是等到長大以后再來學習,可就事倍功半。而同理心能讓孩子日后與他人、與社會更和諧的相處。
到處都是故事
我猜你一定給孩子講過很多故事了。不過別忘記,并不是只有拿一本故事書讀給孩子聽、或者晚上睡前講一個故事,才是講故事。故事在你的生活里無處不在。晚上回家,你可以講一個今天發生在工作場合的事情給孩子聽,這也是“故事”。當然,為了符合孩子的認知能力,你可以把真實事件稍作加工。同樣的,你還可以讓孩子“講故事”。比如今天帶著孩子去朋友家聚會,回來以后可以讓孩子講講一起玩的小朋友、吃的點心、看的卡通,等等。
為什么要發掘生活中的“故事”? 因為這些故事會實質提升孩子的交流溝通能力。科學家稱家庭生活中的這種“故事語言”為“商業談話”(business talk),因為它很像工作場合中的簡單溝通,用詞簡單,目的清晰。當然啦,讀書講故事也一樣重要,那是所謂的“豐富語言”(extra language),掌握得好對孩子的學業有助益。
選擇沒有答案的玩具
有很多幼兒玩具是有“答案”的,比如你買來一套樂高汽車,那么孩子就會想要拼出汽車來。怎么辦? 買散裝的樂高積木,或者把拼好的那套拆開來,鼓勵孩子拼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孩子玩的時候可以給他一點指導,但別搶過來自己做。我完全了解那種看著孩子怎么都弄不好的急切心理,有時候我們大人看著孩子拼積木,忽然會覺得手癢自己也想拼,但是請控制住你的沖動,讓孩子自己來。
為什么不給他“答案”? 因為沒有答案、沒有目的性的玩,會促進孩子對物體、空間、數目、形狀等等的認知,會幫助孩子的大腦建立事物彼此的聯系,你如果給他一個最終目標,反而會限制他可能建立起來的聯系。這是一個訊息爆炸的時代,得到資訊不是難事,而真正困難的,是你如何讓各種訊息關聯起來。三五歲的孩子漫無目的的拼積木時,就是要從一堆訊息中,找出關聯來。
記錄家庭戰爭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你大概沒有想過把這些“經”記錄下來。但是科學家現在建議我們,可以把養孩子過程中的紛爭記錄下來。記些什么?
讓你為難的地方是什么;
你的目標是什么;
列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想想這些方法是否行得通;
選一個方法來實施;
實施之后,討論一下是否有用,并決定要不要做修改。
為什么要這樣做? 鍛煉你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的能力。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受到你的影響,逐漸養成進行批判性思考的習慣。我們一生中面臨很多決定,能不能做出一個好的決定往往和我們的思辨能力有很大關系。
贊美孩子的努力
這是一個崇尚鼓勵贊美孩子、反對嚴苛教育的時代,鼓勵與贊美都是正面的教養方式,但是你要用得對。怎么贊美? 贊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他不經努力就能獲得的東西,如外表、智力。當孩子拼出一個漂亮的城堡時,記得別只說“你好棒,好聰明”,要說“你這么努力拼得這么好,太棒了”。
為什么? 研究指出,努力受到肯定的孩子,會更愿意接受挑戰,他們會把自己的能力看成是自己可以努力的東西,這就讓他們可以持續學習,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