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己跟自己較勁好幾天了,因為一本書而軸出了幾本書,算是給自己惡補一下吧。
? ? ? 因為學術體系,因為著眼點的不同,每本關于認知的書都有自己的說法,大師舉了大量的例子,希望通俗易懂,然而自己是不看懂概念不罷休的人,就這樣在不同的說法之間穿梭著,空間轉換,我常常尋不見來路,看不到前路,只焦頭爛額。睡覺的時候也在想這些,醒來暗自好笑,還是這樣愛折騰,一定要弄明白嗎?!
? ? ? 頂著大師的頭銜,卡尼曼只給出機制1與機制2的說法,在神經科學家那里有很好的解釋:機制1就是人類原始大腦的狀態,即由感覺到運動的自動的反射循環,就像你輕輕敲打膝蓋,小腿會自然前踢,或者瞳孔會根據光線強度自動調整其大小,以及正常的疼痛反應,這一切無不是為了適應生存而存在,覓食、交配以及遠離威脅。所以他們管這叫自下而上的,是外部收到刺激的驅動,它無意識、直覺的、瞬間發生,它很古老,它也很強大,很會調用多年的經驗,以及內心深處的情感,它可以讓我們在生死瞬間作出反應,避免危險。這就是機制1。
? ? ? 那么機制2呢?它是我們的大腦新近進化的結果,因為在感知到行動的過程里,發生了“打斷”或者我們叫這停頓,它破壞了在機制1中循環的自動性,請記住正是這哪怕只有一秒的停頓,或者叫延遲,我們人類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開始發揮了作用。這里有些數字也許你會很感興趣,大腦的處理速度與巨大的存儲能力:它有十億字節信息,超過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信息的五萬倍,它有1000億個加工單位—神經元,超過銀河系核心區域,數百萬億個連接物而成的交織點。那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首先它是內在目標導向的,它可以進行評估、決策、組織、或者策劃。或者說它讓我們放下了了因沖動拋向別人的磚頭。它的有意識的分析推理會慢,它會幫助我們自我控制,找出能幫助我們取得成果的學習方法,還會客觀的記錄自己的進步。他們管這叫做自上而下哦。它年輕而理性。
? ? ? 其實我們的大腦的各部份的進化是不均衡的,這就使我們在目標設定這方面高度進化,而在目標的完成方面沒有達到同步進化。同時擁有機制1和機制2,又造成了人類由于平衡這兩種影響力的局限導致了注意力的分散,看到這里我真是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原來是這些先天特質造成,而與品德無半毛錢關系,機制1能讓我們在特定領域精心練習數千小時而達致爐火純青,這個專家管它叫刻意練習,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何時該信任直覺(啟動機制1),何時該質疑直覺(啟動機制2),我們在機制1的瞬間評估形式的反應能力與機制2的質疑能力、仔細分析能力的相互抵觸中分散著我們的注意力,耗費著我們的時間和生命。
? ? ? 好在我現在知道了這些,看到球你才能打到它,微光也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