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在想那些看起來在短時間內能快速突破自己的人,有哪些特質,很多看起來也很努力的人卻一直平平?是因為某方面能力不夠強還是不夠堅持?是定位清晰還是目標感、執行力不夠?還是其他什么原因?
聽了Ena分享深受啟發。
2017,改變你的關鍵性人是什么?
如果有,恭喜你,說明你一直在成長。
如果沒有那說明你在自己的舒適圈時間太長了,需要改變。但是也不要著急,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回頭看看上半年還是有幾件事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 ? ? ? ? ? ? ? ? ? ? ? ? ? ? ? 01
參加了2場正式的寫作課和一個社群。
小米寫作課收獲:建立寫作框架,跟高中寫作文思路差不多,列提綱。
善于從身邊的人和事以及生活中去找素材。看小米的文章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有的想法如果換做過去的自己,真的會寧可放在心里爛掉,也不會講出來,太實在了。
就像嘻哈,真實的東西卻總讓人印象深刻。
現在想想,表達出來自己的真實觀點又怎樣呢?天會塌嗎,不會,無非是表達了自己的立場,每個人價值觀不同,有人跟自己觀點不同很正常?。∮绕涫亲悦襟w人,寧可表達立場被罵,也比沒有立場的老好人要強得多!有爭議才容易引起話題嘛?能被罵說明大家都在關注你呀!
spenser的寫作課:
spenser可謂是自媒體界最會營銷自己的人了。這跟每個自媒體人的背景和公眾號調性有關,也因個人秉性而異。寫作課課前文案氣氛的渲染,課程中場的二次追加宣傳,里面套路之深,對大多“看客”而言是參不透的,能做的只有買!買!買!
關于收獲:苦寫,是寫不出未來的。要善于鏈接,讓大咖樂意用自己的IP為自己做背書和站臺。前提是,你得有足夠的主動性、情商和資本。
沒有最拼,只有更拼!大家都很拼,你要讓大家知道你很拼,也是一種自我品牌塑造的方式。
想想自己,恰恰是個反例,只會默默做事,不擅長外顯。
剽悍一只貓社群:除了聽一些知名大V們的分享,還有堅持輸出。也看著貓群成長,裂變出一個個新的社群,如采訪團、行動營、剽悍晨讀等陣營,形成一個自媒體矩陣,見證了自媒體的一種發展模式。我所在的獨立團,就是里面自行裂變的一個小的私密寫作組織。
基于以上,還在斷斷續續堅持寫。一來督促自己輸出,二來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 ? ? ? ? ? ? ? ? ? ? ? ? ? ? 02
認知/思維升級:
深度思考,主要來源于運營控船長。聽船長分享是在去年年底,今年上半年又參加了船長的拆解公眾號,以及每天500字,堅持100天寫作計劃,算是對寫作這件事開始慢慢從不知道寫什么,該怎么寫,到信手拈來,都是無數次的刻意練習的結果。
刻意練習是今年學到的新詞匯:想要在某一領域取得一定成就,最好的方法就是有效的刻意練習。刻意練習不是無效的重復,而是有目標感的通過執行去提升。
目標反饋:參加了幸福俱樂部的目標制定活動,堅持每周/月總結回顧打卡群。有時候有點流于走流程,最近開始每周用文字去總結,還是深有收獲。最起碼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如果沒有記錄,日復一日,如果再沒有結果,也是真白活了。
? ? ? ? ? ? ? ? ? ? ? ? ? ? ? ? 03
做減法。年初剛開始參加了不少組織,什么繪畫、學習彈琴等等。后來找出最關鍵的,把多余的一時也打造不出核心競爭力的都砍掉,專注在1-2件事上,持續輸出,3-5年后,必定有成果。
lip師兄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堅持高質量的學習理財,用3年時間,從月光族變成資產500W的理財達人。
如何最有質量的投資自己?
每個人都想提升自己,現在又是知識付費的大時代,我們大多人在知識付費領域都“砸”了不少錢,更重要的是,也花了不少時間。
實際情況是同樣付出時間和金錢,為什么有的人能夠快速突破,而有的依然沒有太大起色?根據自己過去的體驗和觀察發現這樣一個秘密:
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很多人忽視鏈接的作用。
能迅速突破自己的人,更愿意嘗試做過去沒有做過或者不敢做的事,試著主動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交往,在投資自己方面舍得花錢,并善于借力(抱大腿)。
在付費課程中,一部分人更注重把重心放在單方面做事上,就拿寫作來說,以為自己寫得好,文筆練好了就能增粉無數。其實,付費只是開始,寫好,也只是做好自媒體的冰山一角。
我們很多人都忽視了鏈接的作用,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就好比在管理學中,人才是核心;在企業中,員工就是財富。比如剽悍一直貓,作為萬千普通人中的一個,為什么公眾號能在短時間內獲得60萬粉絲,除了通過堅持,恰好把握了微信公眾號這個風口,真的只是因為文筆好嗎?不是。
而是因為他一開始的定位就是,讀好書,見牛人,鏈接了自媒體界的幾乎所有大V,站在所有大V中間,你還怕自己成不了大V嗎?如果剽悍一只貓一開始不去主動鏈接,而只是埋頭苦寫,可能是另外一種結果吧。
高門檻篩選出來的人,1個人=N個人。
1個大V為你背書的影響力,抵得上多少人?一場高質量的鏈接抵得上N次無效社交,關鍵后者還浪費時間。
而高質量的活動往往門檻高,比如費用高,但收獲也大。貓叔在這一點可謂做到了極致,一年發出去的紅包有十幾萬,是很有錢嘛?在一開始也不見得,而就是舍得花錢,再加上做事靠譜,能迅速建立起信任背書,當有一個大V肯為你站臺,就會有第二、第三位……大V為你站臺。
過去我自己一直以為,把事情做好就好了,沒必要花太多心思在人際關系上,拿結果說話。最近發現,兩種不同的側重,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做事是基礎,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則是一門大學問。
如何最大化把學費賺回來?
教,是最好的學。
你能教(分享給)別人什么?(你的產品是什么?)
大家為什么跟著你學?上了之后有什么用?
這門課的老師、同學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
學到技能?干貨?
心態更好了?還是思維升級了?
你在哪里(哪些渠道)教別人?
微信朋友圈?公眾號?
微博問答?視頻?
直播平臺?簡書?分答?在行?
還是線下?
能把這幾個問題弄清楚了,離目標就不遠了。
比如有位師姐,在大學時非常想去希臘旅行,沒有資金怎么辦?直接去借錢,回來后出了一本書,出版后即便小范圍內暢銷,賺回的也不僅僅只是旅游費。
另外,很多學習,不一定是掏錢。在人與人之間的鏈接過程中,用自身優勢或者特長去置換,也是“賺”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