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 ? ? ? ? ? ? ? ? ? ? ? ?一一《安娜·卡列尼娜》
人人都希望獲得高的生活幸福指數,而家庭幸福又是其中不可小覷的一部分。那么,幸福的家庭的形成,由是什么決定的呢?
1
深夜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女主人公特蕾莎的母親,一個長得像拉斐爾畫中圣母的女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有九個男子向她求婚。一個個跪倒在她的身邊,圍城一個圈。她像公主一樣,站在中間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
第一個求婚者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出身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具男子氣概。
特蕾莎的母親選擇了第九個。特蕾莎出生后,母親一句話也不說。她心里在想著另外八個求婚者,覺得每一個都比第九個強,當初的婚姻真是荒唐透頂。
后來特蕾莎的母親又遇到了另外一個男人,這人沒有一點男子氣概,還犯過幾次詐騙罪并有兩次離婚史。于是,她拋女棄夫,走了。
在最初的選擇里,九個男子,有高度帥,有懂詩意者,有懂生活者,亦有詩有遠方。如此多的選擇,為什么婚姻中的她會有如此低的幸福指數?
2
眾說周知,印度是個種姓森嚴的國度,階層劃分細致,不僅有橫向的劃分,還有縱向的劃分,這樣算下來有十幾層幾十個種姓,雖然印度的法律禁止種姓歧視,但是在印度人的觀念里,種姓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所以高種姓的子女選擇的余地非常小,雖然現在離婚也沒有什么限制,但是離婚之后的選擇就更少,所以印度人一旦結婚,就會從一而終。
聽起來,印度人像是認命的態度,不過全球知名的民意測驗和商業咨詢調查公司蓋璐普公司發現,不能自由戀愛的印度人對婚姻的滿意度并不比美國人差,而那些在美國的印度人,他們對婚姻的滿意度,甚至遠高于美國的平均水平。
印度人沒得選,美國人會為了婚姻幸福離婚再結婚,兩則相較,印度人幸福指數高。
3
再來看,我國的婚姻狀況,隨著社會轉型、社會環境變化對婚姻家庭發起的應戰,更多人有了更多機會選擇理想的配偶,但據中國社科院研討員、中國婚姻家庭研討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一筠說,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婚姻從前30年的超穩定型階段,進入后30年特別是近年來的動亂時期。去年,全國120多萬對夫妻喜結連理的同時,196萬多對夫婦勞燕分飛。“新離婚時期”降臨。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候結婚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倆人從來沒見過面,直到進洞房,掀開紅蓋頭,才第一次看到對方,就像買彩票,最后一刻才知道跟自己過一輩子的長得啥樣。無論那一刻是一聲“哇”還是一聲“我草”,都要跟他過一輩子,只能先結婚再談戀愛,這種談戀愛沒有分手之說。而父輩們的婚姻都屬于超穩定類別。
當然,本段當然不是再闡述舊社會的婚姻制度好。而是再說,在面對多元選擇時,你真的搞不懂最需要的什么?就是搞懂了,也會因日后的稍不如意,就無端后悔,是不是當初選擇錯了!
所以,沒得選擇也許就是最好選擇。
喬布斯說:“‘少就是多’,而‘少’就意味著不會有太多選擇。”
沒得選擇的智慧來指導婚姻,誰又能說不是一條智慧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