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烽火十年

2.8.

“借荊州”的一個后續小故事——“披發入山”事件

按照《資治通鑒》的時間安排,這是一段用倒敘的形式寫的故事。 孫權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看到劉備入川取蜀后,回憶當年自己和劉備準備伐蜀的一段故事。由于書寫的方式是倒敘的形式,時間劃分上并沒有交代很清楚,LZ看半天都沒有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兒。按照三國志的敘述,這段故事有三個版本,而且本本不同,從而使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LZ現在把這三個版本都給大家呈上來,讓我們來自己分析一下。

《先主傳》:“權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遷觀為別駕從事?!?/p>

譯文:孫權派使者希望與劉備一起取蜀,劉備本想答應,但是吳終究不能越荊而取蜀,蜀地可據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說:如果我們為吳開路,進未必能夠攻克蜀,退則被吳乘機攻擊,大事去矣。我們今天可以贊同他伐蜀,可以推脫由于剛到新地方,不敢興兵,吳肯定不敢越過我們取蜀。這樣進退的話,可以得到吳,蜀兩個地方的利益。劉備同意了,孫權果然不再提出。

《吳主傳》:“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并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內欲自規,乃偽報曰:“備與璋讬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愿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后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

譯文:(寫在公元215年)早先,因益州牧劉璋頹廢,周瑜,甘寧勸孫權取蜀,孫權以此諮詢劉備的意見,但劉備因為自己久欲染指益州,便忽悠孫權道:“我與劉璋都是漢朝宗室,希望憑藉祖先明靈彼此依護以輔佐漢室。如今劉璋得罪閣下的下屬,我聽了悚然而懼,幾欲掩耳不聞,還望足下寬恕劉璋。若閣下不答應我這個請求,那我劉備則當披發入山永不過問天下之事了?!焙髞韯溆H自西征劉璋而留關羽留守荊州,孫權大怒罵道:“這奸詐的老賊居然敢騙我!”

《獻帝春秋》:“孫權欲與備共取蜀,遣使報備曰:“米賊張魯居王巴、漢,為曹操耳目,規圖益州。劉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則荊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進討張魯,首尾相連,一統吳、楚,雖有十操,無所憂也。”備欲自圖蜀,拒答不聽,曰:“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張魯虛偽,未必盡忠於操。今暴師於蜀、漢,轉運於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雖有無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議者見操失利於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操,使敵承其隙,非長計也?!睓嗖宦牐矊O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笔龟P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這個太長了,只寫大意:孫權想與劉備共同伐蜀,劉備因為想自己獨占西蜀,找個理由拒絕了他。孫權不聽,派孫瑜住夏口,劉備不放他過去,說:“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讓后派重兵據守要塞。孫權明白了他的意思,讓孫瑜回來了。

從以上三處記載中可以看出,《吳主傳》還問題不大,但是,《先主傳》和《獻帝春秋》在內容上是有沖突的。LZ根據這三個版本,結合了《資治通鑒》上面的敘述,以及以往發生過了的事情推測了一下事情的起因經過,如下:

1)早在南郡之戰前后,周瑜,甘寧就向孫權提出過伐蜀。(公元208-209年)

2)孫權在劉備招親的時候(公元209年,孫劉應該只見過這一面),向他咨詢過,劉備因為己久欲染指益州,就回答說:我與劉璋都是漢朝宗室,如今劉璋得罪閣下的下屬,還望足下寬恕劉璋。若閣下不答應我這個請求,那我劉備則當披發入山永不過問天下之事了。(不知道孫權的反應)

3)周瑜在公元210年提出了伐蜀的具體方案(LZ前面敘述過,見47樓的第二套方案):和奮威將軍孫瑜一起入川,孫權答應了。周瑜在回江陵做準備工作的時候,染急病猝死在巴陵(巴丘)。

4)周瑜死后,孫權借荊州給劉備。

5)在孫權借出荊州之后,想和劉備商量共同取蜀(具體時間不詳)。而這個時候,劉備已經坐擁荊州,知道孫權終究不能越荊而取蜀,蜀地可據為己有,回絕了他。

6)在以上的三家記錄中,除了當事人說話的具體言辭有些差異以外,基本內容還是吻合的,和以往發生的事件也能對的上。然后分歧就出現了:《先主傳》中寫道的是,孫權明白了劉備的意思以后,就拉倒了。而《獻帝春秋》中則記載孫權不答應,想要讓孫瑜強行通過。劉備不放他過去,說:“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讓后派重兵據守要塞。孫權沒辦法也就算了。

7)在時隔多年之后的公元215年,孫權看到劉備入川取蜀,痛罵劉備:“猾虜乃敢挾詐!”

《資治通鑒》上面記錄的沒有LZ8得這么詳細,但是過程差不多。《資治通鑒》引用的是《獻帝春秋》中的記載,有可能是因為那個“披發入山”的情節,和《吳主傳》中敘述的“備當放發歸於山林”暗合的緣故。

LZ評判:孫權罵劉備“猾虜乃敢挾詐!”肯定是氣急了的緣故,但是沒有神馬道理。劉備雖然之前說了很多推脫之詞,但是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劉備自己想入川的想法,在當時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告訴孫權知道的,所以只能事先忽悠,事后耍無賴。(劉皇叔忽悠的本事雄冠三國,劉皇叔V5)。孫權把荊州讓出去以后才想起來入川,豈不是黃花菜都涼了?這件事也是閣下自己決定的,能怨得了別人? 由此可以推斷,“讓荊州“一定不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成熟想法,而是在非常倉促的時間內完成的一個輕率的舉動。而孫權最晚在公元215年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他心里對“借荊州“一事,已經開始后悔了。

2.9.

小番外:小鳳凰龐統龐士元

在荊州爭奪戰的前期,有一位穿梭于周瑜,魯肅和劉備之間的人物:就是與臥龍齊名的鳳雛,龐統龐士元筒子。他雖然不是神馬關鍵性人物,倒也有一些八卦話題和荊州有關,所以單獨拿出來818。

龐統是襄陽人,荊州本土人士。歷史上沒有記載他長得啥模樣,羅貫中寫他“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估計是在編排他。龐統小的時候挺遲鈍的,木有很大名氣。長大后被潁川人司馬徽贊許,從此名聲大振,“鳳雛”與“臥龍“諸葛亮齊名于荊州。

早先在劉表的時代,龐統就被當時的南郡長官錄用做功曹(也叫功曹史,西漢時置,是郡守,縣令的主要佐吏),就是相當于現在的秘書一類。當周瑜奪下荊州后當了南郡太守,就抓了他繼續給自己當功曹。周瑜身為南郡太守,并不直接管理郡州事務,而是用荊州人治荊州的辦法?!爸荑ゎI南郡,以龐士元名重,州所信,乃逼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薄肚G州先賢傳》。有關這段時間沒有具體記載,所以也無從得知他們的關系。但貌似雙方關系還不錯,直至周瑜死后,龐統送喪回到東吳。

由于他名氣大,很多東吳的名士們都慕名而來和他見面,還和就每個人的才干品行等等八卦評價了一番。龐統的評價,據LZ看口氣頗有些名士派頭,小狂,但不至于討厭。他對自己評價:“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北凰u價過的其他人也都還接受,還想等到天下太平了以后,大家再聚到一起,繼續八卦別人“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蜀書-龐統傳》(可惜啊,小鳳凰這一去就再也沒能夠回來,咳。。。)

之后龐統又返回了荊州。當劉備得到荊州以后,把龐統改任為耒陽令,因為看他不治,罷了他的官職。這時候魯肅給劉備寫了一封推薦信:龐士元不是百里之才,如果讓他擔任治中、別駕等職務,才能讓他發揮出才能?!褒嬍吭前倮锊乓?,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魯肅童鞋很給力啊,對劉備太好了。(LZ:子敬童鞋,你是不是早就想讓劉備趕緊入川,去給曹操當敵人啊?)

在魯肅和諸葛亮的極力推薦下。龐統被劉備聘為軍師中郎將,和諸葛亮同級別,在待遇上也只亞于諸葛亮。龐統是劉備入川的關鍵性人物,有了他劉備才敢在初期階段把諸葛亮留守在荊州。入川后龐統一直陪在劉備身邊,籌劃了很多好的謀略。這中間還有一個小故事,挺可愛的:

在涪陵集會,置酒作樂,對龐統說:“今天的集會,真是高興啊?!饼嫿y說:“征伐別人的國家卻很高興,這不是仁義之人的軍隊?!眲浜茸砹耍笈f:“武王伐紂,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嗎?你的話不對,趕緊出去!”于是龐統起身告退。劉備不久就后悔了,請他回來。龐統回到他的酒席,一點也不謝罪,喝酒吃飯依然如故。劉備對他說:“剛才的話,是誰不對?”龐統回答說:“我們君臣兩個都有不對?!眲浯笮?,酒宴又回到原來的歡樂氣氛。

龐統入川已經和荊州沒什么關系了,LZ就不多8了。最后小鳳凰死圍攻雒縣的戰役:龐統率部隊攻城,被飛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歲。三國人看來能活到五十歲就算長壽啊。

2.10.

三國荊州圖霸,都留與后人八卦——之論:“借荊州”到底是不是發生過?(上)

到此為止荊州之爭的第一個重要部分就結束了,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年之久的暫時和平期。在這五年間三國發生了很多其他的事情,但是都已經和荊州沒有太大關系了,LZ在后面還是會簡單介紹一下的。在這個第一部分結束之前有必要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因為“借荊州”是三國期間幾個最具有爭議的話題之一,而“借荊州”的真實性同時決定了日后孫權向劉備要回荊州的合法性。這個合法性同時又延伸到了下一個問題:誰先撕毀了孫劉聯盟的合約,導致雙方反目。所以再繼續八卦之前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借荊州”到底是不是真的。為神馬有很多人持反對意見?而且如果是“借”的話,那就有必要探究一下:“借了多少?”和 “怎么還”。

不論誰研究這個問題都躲不過《裴注三國志》的原版。但是由于里面相互矛盾的地方太多,又是三家共同的史實,所寫內容,時間也不盡相同,所以每個人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想探究真偽,必須從原版開始,在《三國志》里面尋找答案。

(一) 以下為LZ自行分析的結果:

赤壁和南郡之戰以后,荊州被分成了三部分:(見22樓地圖)

1)? ? 曹操擁有以襄陽,樊城為主的荊州南郡北部,之后這部分荊州被曹操從南郡分了出去,另立為襄陽郡。(從此有了荊襄九郡之說)

2)? ? 孫權擁有了大部分南郡:《周瑜傳》:“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屯據江陵?!保?09年)

3)? ? 劉備擁有了荊南四郡和公安:《先主傳》“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吨荑鳌罚骸皠湟宰髮④婎I荊州牧,治公安?!?;《江表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復從權借荊州數郡。)”

LZ自己能夠找到的,荊州是東吳“借”給劉備的證據:

1)《魯肅傳》“后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2) 《程普傳》“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江夏,遷蕩寇將軍,卒?!?/p>

3)《龐統傳》:“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边@個只能是個間接證據,寫的是周瑜幫助劉備取荊州?!?/p>

4)《吳主傳》:“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謹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

5)《先主傳》記載:“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后兩個里面沒有寫到“借”,但是寫到了還。

究竟借了多少?

LZ個人認為:荊南四郡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公安應該是周瑜給他的對南郡戰役支持的報酬(但也有人說公安本不屬于南郡,屬于武陵。請資深吳粉們驗證一下???但是南岸除了公安木有別的地方了?。浚K匀绻敖枨G州”屬實的話,那么也就是孫權把自己手中的那部分荊州,也就是以江陵為核心部分的,長江以北的南郡“借”給了劉備(見圖187樓)。這點可以通過“披發入山”一段證實,在周瑜死后不久,南郡就已經落入了劉備之手。

具體時間和主要情節:

魯肅提出“借荊州”的時間前面已經八卦過很多了,不多談了。而“借出荊州”的具體時間肯定是在周瑜死后,它的情節記錄在:

《魯肅傳》:(周瑜死后)“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瑜士眾四千馀人,奉邑四縣,皆屬焉。令程普領南郡太守。肅初住江陵,后下屯陸口。”和

《程普傳》:“領江夏太守,治沙羨,食四縣。……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復還領江夏,……。”(老先生跑來跑去滴很辛苦哈)

(二)那么后世的其他人都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持肯定意見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司馬光。LZ這里八卦的時間安排和過程,基本上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同步。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記載:“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權以瑜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程普領江夏太守,治沙羨;……會劉琦卒,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備立營于油口,改名公安?!?/p>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記載:“(周瑜死后)權以魯肅為奮武校尉,代瑜領兵,令程普領南郡太守。魯肅勸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權從之。乃分豫章為番陽郡,分長沙為漢昌郡;復以程普領江夏太守,魯肅為漢昌太守,屯陸口。”

這里面“乃分豫章為番陽郡,分長沙為漢昌郡”好像是孫權的條件,他從長沙(劉備的地盤)分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屯陸口(LZ小注:這樣做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控制長江沿岸地區)。

2.11.

三國荊州圖霸,都留與后人八卦——之論:“借荊州”到底是不是發生過?(中)

除此之外還有幾位重量級的持反對意見者。頭一個就是清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趙翼所著的《二十二史札記》中所談論到的:“借荊州之非”

這篇文章寫的挺好玩兒的,而且是用一種瑜LZ截然相反的視覺眼光來看待的這個問題,對比之下很值得八卦八卦。文章不太長,全文轉過來給大家觀賞一下:

借荊州之說,出自吳人事后之論,而非當日情事也。江表傳謂「破曹操后,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劉備。而劉表舊吏士自北軍脫歸者,皆投備,備以所給地不足供,從孫權借荊州數郡焉。」魯肅傳亦謂「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肅勸權借之,共拒操。操聞權以地資備,方作書,落筆于地。后肅邀關羽索荊州,謂羽曰『我國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權亦論『肅有二長,惟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 此借荊州之說之所由來,而皆出吳人語也。

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與人也。荊州本劉表地,非孫氏故物。當操南下時,孫氏江東六郡,方恐不能自保,諸將咸勸權迎操,權獨不愿。會備遣諸葛亮來結好,權遂欲藉備共拒操。其時但求敵操,未敢冀得荊州也。亮之說權也,權即曰「非劉豫州莫可敵操者。」乃遣周瑜、程普等,隨亮詣備,并力拒操。(亮傳)是且欲以備為拒操之主而己為從矣!亮又曰「將軍能與豫州同心破操,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是此時早有三分之說,而非乞權取荊州而借之也。赤壁之戰,瑜與備共破操。(吳志)華容之役,備獨追操。(山陽公載記)其后圍曹仁于南郡,備亦身在行閑。(蜀志)未嘗獨出吳之力,而備坐享其成也。

破曹后,備詣京見權,權以妹妻之。瑜密疏請留備于京,權不納,以為「正當延挈英雄。」是權方恐備之不在荊州以為屏蔽也。操走出華容之險,喜謂諸將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耳。」(山陽公載記)是操所指數者惟備,未嘗及權也。程昱在魏,聞備入吳,論者多以為權必殺備,昱曰「曹公無敵于天下,權不能當也,備有英名,權必資之以御我?!梗艂鳎┦俏褐艘嘀恢笖祩洌磭L及權也。

即以兵力而論,亮初見權曰「今戰士還者及關羽精甲共萬人,劉琦戰士亦不下萬人?!梗羵鳎┒鴻嗨仓荑さ人娨嗖贿^三萬人,則亦非十倍于備也。且是時,劉表之長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后,備即表琦為荊州刺史,權未嘗有異詞,以荊州本琦地也。時又南征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皆降。琦死,群下推備為荊州牧。(蜀先主傳)

備即遣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亮傳)又以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羽傳)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飛傳)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云傳)遣將分駐,惟備所指揮,初不關白孫氏,以本非權地,故備不必白權,權亦不來阻備也。迨其后三分之勢已定,吳人追思赤壁之役,實藉吳兵力,遂謂荊州應為吳有,而備據之,始有借荊州之說。抑思合力拒操時,備固有資于權,權不亦有資于備乎?權是時但自救危亡,豈早有取荊州之志乎?羽之對魯肅曰「烏林之役,左將軍寢不脫介,戮力破曹,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肅傳)此不易之論也。

其后吳、蜀爭三郡,旋即議和,以湘水為界,分長沙、江夏、桂陽屬吳,南郡、零陵、武陵屬蜀,最為平允。而吳君臣伺羽之北伐,襲荊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荊州之說,以見其取所應得,此則吳君臣之狡詞詭說,而借荊州之名,遂流傳至今,并為一談,牢不可破,轉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論也。?

趙老先生是完全站在了蜀漢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我們好好分析一下:

第一段大意:借荊州神馬的,全部都是吳人事后自己編出來的,并不是當時的實情。

第二段大意:荊州本來就是劉表的,和東吳木有關系。當時赤壁之前東吳都在討論投降的事情,唯獨孫權不愿。是孫權求著諸葛亮,希望與劉備聯合抗曹的。權即曰「非劉豫州莫可敵操者。」當時孫權根本就沒提到過敢要荊州,而諸葛亮當時就提到過三分天下:“將軍能與豫州同心破操,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

第三段大意:只有劉備才是曹操的的對手。孫權拒絕了周瑜的策略,是因為害怕沒了劉備荊州不保啊!“是權方恐備之不在荊州以為屏蔽也?!辈懿俚闹\士程昱也只認劉備厲害,而不認孫權“是魏之人亦只指數備,而未嘗及權也”

第四段大意:當時劉備勢力浩大,有劉琦的一萬人,自己又有“關羽精甲共萬人”。孫權家的也不過才三萬人,其實差不多的。而且荊州本來就是劉琦的,他還是朝廷冊封的荊州刺史。劉琦死后,劉備被群人推為“荊州牧”

第五段最重要了:諸葛亮在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租子。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所以說荊州本來就是劉備的,吳人認為自己在赤壁中的功勞更大,應該得荊州,所以編出來這么一個借荊州的故事。

趙老先生最后說:“其后吳、蜀爭三郡,旋即議和,以湘水為界,分長沙、江夏、桂陽屬吳,南郡、零陵、武陵屬蜀,最為平允?!焙髞淼南嫠h和還是非常公正的,而再后來的白衣渡江神馬的,就純粹是江東君臣捏造而來的“狡詞詭說”。

其實看到這里,很多觀眾筒子們都已經明白了:一個《三國志》讀者的個人傾向并不完全只是個人傾向,而是因為他看到的版本不同造成的。同樣一個“借荊州”按照蜀漢的版本,就可以是這么解釋。

而三國有三個版本,究竟到底哪個版本更加接近事實真相呢?這就需要進行進一步調查了。按照LZ一本一本對照著看的親身經歷來看:一個國家對同一場戰爭描寫的越詳細,越說明他們贏了,而且贏得很漂亮。一個國家對一場大戰越是一筆帶過,越是說明,它輸得很慘。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貌似也是按照這個規律立論的。如果有哪位筒子們有不同意見,可以盡管提出來一起討論。

這篇文章雖然抹殺了東吳的一切記載(“借荊州”這件事情上東吳的記載最詳細),只以蜀漢記載為準。但是真正有說服力的就那么幾條(誰更加怕誰啊,誰更加厲害,等等都是浮云),需要仔細研究:

1)荊州是劉琦的,劉琦死后,劉備領荊州牧。也就是說劉備擁有朝廷發給的荊州的產權證。

2)劉備的兵力浩大,有兩萬人左右

3)這點最重要了:諸葛亮在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租子。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

我們一個一個分析:

第一點:產權證神馬的,是不足為論的。明面上的朝廷,其實就是曹操。他發給劉備產權證的意思,也是想讓他們互相爭執起來,使一個小小的挑撥離間之計。三國時期的官銜們,很多都是虛銜,并沒有實際意義。舉個例子:上面提到的,孫權(209年)第一次打合肥的時候,當時駐守合肥的守將,就是揚州刺史兼合淝太守劉馥。揚州是孫權的本土,但是曹操手下一樣有一個揚州刺史。官銜本身在三國期間也就是件漂亮衣服,可以拿出來炫耀炫耀罷了,不一定就有神馬實際意義。

第二點:劉備手里有兩萬大軍,這句話是諸葛亮說給孫權聽的。LZ很難想象它就是真的。兵力這種東西,一向都是自己人對自己人說自家兵力的時候,所提到的數目比較準確。任何其他說法,都多多少少會有意抬高,或降低。舉例:曹操在赤壁號稱八十萬,被周瑜估計成十五六萬(怕嚇著主攻),實際上應該在二十萬左右(貌似是曹操對誰說的)。而這個兩萬大軍,LZ估計在一萬左右,不會太多,應該也不會太少。(這個其實也和“借荊州”木有關系哈,LZ暈了)

第三點是最重要的,很多人都用它佐證“借荊州”的不可能性。

諸葛亮在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租子。“備即遣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p>

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

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關羽傳》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p>

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 《張飛傳》: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后轉在南郡。又改臨江郡為宜都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縣。

諸葛亮和趙云都沒有疑問,應該他們那個時候就在荊南四郡。有疑問的就是關羽和張飛。

關羽的疑問最大:“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襄陽從來都沒有到過劉備的手里,它一直都曹操的領土。襄陽和樊城是姊妹城市,互為犄角之勢。那時候襄陽駐扎的是曹操的手下大將樂進,樊城駐扎著從南郡退回來的曹仁。日后關羽打得就這個地方,還死在了這個上頭,襄陽怎么可能早在“借荊州”時期,就已經屬于劉備了呢?那么只有一個說法:襄陽太守神馬的是一個虛銜。但是他是不是真的駐扎在江北呢?

我們再來看看張飛:《張飛傳》里面寫得很清楚了:劉備定江南的時候,“以飛為宜都太守”,而等到他日后取得了南郡以后,把臨江郡改為宜都郡,讓張飛領宜都的四個縣。那么張飛在之前得到的太守名號,應該也一樣是虛銜才對。

我們繼續再看:如果張飛領的不是虛銜的話,而關羽也確實駐守江北,就不管他在哪兒吧(關羽的肯定是虛銜,襄陽太守是不可能的),那么劉備的兵力究竟是怎么分部的呢?讓我們繼續看看地圖:

圖片發自簡書App

即便我們假設:張飛在宜都(紅色的蜀字旁邊),關羽在(襄陽附近?好危險?。。?,趙云在桂陽(三國的桂陽,網上有的說是湖南省郴城,有的說是廣東一帶,治所在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南。LZ就不較勁了,差不多就行了。反正大家使勁往南面找就是了。) 那么劉備這一區區一萬多人馬,被分割到了四個相距幾千里以外的駐防(劉備自己在公安,諸葛亮就不給兵了),他這樣做是想找死嗎?網上有評論家說張飛,關羽和劉備正對著南郡做出一種包圍之勢,LZ看了感覺驚嘆不已:您這個包圍圈也恁不靠譜了吧?您這個是要包圍周瑜啊,還是要打南郡啊,還是要北伐???(更何況夷陵駐扎著甘寧)

所以LZ個人結論:趙老先生這個結論,很不靠譜。幾乎找不到任何靠譜的論據,來論證他的觀點。

2.12.

三國荊州圖霸,都留與后人八卦——之論:“借荊州”到底是不是發生過?(下)

另外一個重量級持反對意見的學者是華人學者:黎東方先生《細說三國》。這是一本書,很長,LZ只能挑出來“借荊州”的細節818。

引用原文章節如下:

----------------------------------------

于是,荊州七個郡之中,劉備有了四個郡: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孫權只獲得了一個半郡:江夏與半個南郡(曹方獲得了一個半郡:南陽與半個南郡)。孫權認為,劉備白占了便宜。倘若孫權不派周瑜帶了兩三萬兵來,倘若不是周瑜接受并實行了黃蓋的火攻建議,劉備與劉琦的一萬多兵(不足兩萬),早就被曹操的幾十萬兵吃得干干凈凈了。孫權自問待劉備太好,除了救了他以外,又送了年輕的妹妹給他當“續弦夫人”。孫權不曾預料到這位老妹婿竟然大揩其油,一舉而“偷”得了四個郡。

劉備而且不久又在劉琦病故之時,叫部下公推他為“荊州牧”;事前,不曾與孫權商量。孫權認為,劉備越來越過分了。回想起來,當孫劉聯軍追曹操,追到江陵城下之時,孫權曾經對劉備的駐扎江陵對岸“油江口”的計劃,表示過同意。這油江口的小地方,屬于武陵郡孱陵縣,在法理上既不屬于劉備,也不屬于孫權,而屬于當時的已經投降了曹操的荊州刺史劉琮。不過,它在事實上已經入于孫劉聯軍的控制之下,劉備有資格在這油江口駐扎部隊,甚至建筑一個新城,取名“公安”;比起孫權之喧賓奪主,把劉琦的江夏郡據為已有,任命了程普為江夏太守,劉備的作風不見得在道義上有什么遜色,更絕對說不上欠了孫權什么人情、什么債務。

孫權不甘心,兩度為了這荊州幾郡的地盤,與劉備失和。事后,他自己或他下面的文人,就造出一段“借荊州”的虛構故事來,以掩飾孫權背棄同盟、襲擊關羽的丑行。

當時漢朝還不曾亡,天下是漢朝的天下,領土是皇帝的領土,除了漢獻帝本人行使其自由意志之時以外,沒有第二個人有權力把荊州或任何一州賞給任何人,或借給任何人(倘若按照今天的中國人的思想來說,中國是全體中國人的中國,不是皇帝一人的中國,漢獻帝也沒有把荊州借給別人的權力)。

有人說,孫權雖不曾借了全部荊州給劉備,卻也真正借出了油江口、南郡江陵縣的一部分。江陵是南郡的首縣,也就是孫方的荊州的首縣(曹方的荊州,已經改以襄陽縣為首縣)。因此,江陵與南郡被混稱為一;也與荊州混稱為一。那末,所謂借荊州,實際上是借江陵;借江陵,實際上是借油江口。雖則以大稱小,究竟還可以把“借荊州”這三個字勉強說得通。

這一種說法,是一種不肯“實事求是”,而一味“好作調入”的說法。油江口,并不屬于南郡江陵縣;它是屬于武陵郡孱陵縣的。孫權并沒有占領了這油江口,如何能把它借給劉備呢(到了孫夫人嫁給了劉備以后,才帶了她的武裝丫環與武裝衛隊來)?

孫權之所以念念不忘劉備“借去了”他自己的荊州,與周瑜之死有點關系。倘若周瑜不在建安十五年因箭瘡而死,孫權對劉備之荊州“坐大”便不會有太大的疑慮 (有周瑜在,孫權就不怕劉備)。

------------------------------------------------------------

黎東方先生的論點已經比趙冀老先生的論點靠譜多了,他其實只犯了一個錯誤:“那末,所謂借荊州,實際上是借江陵;借江陵,實際上是借油江口。雖則以大稱小,究竟還可以把“借荊州”這三個字勉強說得通。”

而問題就在于:借江陵,和借油江口是完全兩碼事情。黎老先生和羅貫中是同一個問題:他們手頭上都沒有地圖。一旦地圖在手,其實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就這個“借荊州”問題LZ就8到這里了,應該還有其他的不同觀點,但是由于實在是篇幅有限不能多8了。其他觀點LZ也看過一些,貌似還木有這兩個靠譜,如果誰有不同意見,也可以拿來讓LZ賞析八卦一番。

八卦歷史確實是有很多個人因素在里面的,而如何看待歷史中的記載,就要看個人的水平,傾向和歷史觀如何了。LZ 一向比較推崇,親身經歷,多方調查的歷史觀,從來不肯簡單地相信某一位學者,磚家的地位如何了,身份如何了,如何權威了,神馬的。上述兩位學者的地位都很高,都很博學而且名氣大。但是同樣他們的觀點,也不一定就是真理。

最最關鍵的是:歷史中的真相,一定要通過自己的親自考察,對比,分析,考證才好玩兒啊。人家的理論再好,只是拿來借鑒一下的,它并一定就是你自己的真實看法。

2.13.

小番外:從借荊州談到《三國志》,順便818陳壽

LZ在壇子里和人爭執最多的還不是借荊州是否發生過,而是孫權同意借荊州的具體時間。其實吵架是很正常的,八卦三國的磚家們都已經吵成一鍋粥了,從晉,唐,宋一直吵到當下,何況LZ這種自己寫著玩兒的東西。

LS吵了這么半天,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都來自《魯肅傳》里面的這一句話:“后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周瑜病困,上疏曰。。?!标悏弁瓦@一句話,把所有人都給搞的精神分裂了,留給了后人無數的懸疑八卦話題。

LZ認為這樣寫很不符合邏輯,司馬光大學士也認為不合邏輯。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樣寫很合乎邏輯,那么大家就只能各自保留自己意見吧。

看了這么長時間的《三國志》,LZ趁此機會小8一下《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童鞋?!度龂尽芳由吓崴芍淖⒔?,差不多是三國時期唯一的史料了。不論后世的劉知幾,司馬光也好,還是趙冀等更后世的史學家也好,都必須要從裴注《三國志》開始了解三國歷史。

陳壽本身是蜀國人,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治書待御史等職。他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陳壽在蜀國滅亡的時候年僅三十一歲,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正式結束了分裂局面后,陳壽開始正式撰寫《三國志》,當時他四十八歲。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于現代史,三國后期的很多事是他親身經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但因為時代太近,有許多前期的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魏吳兩國的史料多少還可以從一些現有的史書上面查找,例如: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但是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采集和編次的。陳壽首先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加上劉備入蜀之前東奔西走,顛沛流離,更加沒人去特意記載史料了。所以當LZ閱讀《三國志》時,就發現陳壽的史料有資源嚴重不足的現象。例如我們八卦的這部分荊州話題中,劉備應該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LZ本來非常感興趣,他是如何向孫權討要土地,如何令魯肅勸說孫權,以及孫權是如何確切的答復他的,等等。但是從《先主傳》里面幾乎找不到任何相關記載,很可惜的。

后人們對陳壽總體的評價還是很高的,畢竟這是三國時期唯一的歷史記載。史料的缺乏由于后面曾添了裴松之的注解也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是同樣是由于這個注解,也產生了更多的八卦話題)。LZ這里主要818后世的史學家門對陳壽童鞋的評價,以及一些LZ個人對他的看法(估計寫完了這個,LZ又在一些筒子們眼里,變成陳壽黑了。)

后世對陳壽的肯定褒獎就不用多說了,后人批評他的地方主要有三點:

1)公報私仇。

持這個意見的是唐代的房玄齡,他在編纂《晉書?陳壽傳》的時候,寫他:“丁儀、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這個評論在史學界是很受爭議的。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劉知幾等持肯定意見,清朝的潘眉以及趙冀持反對意見。LZ木有具體了解過,不敢胡說。

2)用筆過曲,對曹魏和司馬氏多有回護、溢美之詞。(所以LZ一般不在外面八卦丞相)

貌似這個意見無人反對,但是也有不少學者對此持同情態度,說他也是沒有辦法。為尊者諱是無法超越的潛在規則,咱們家已經進入現代社會了都還是這樣,何況一個封建王朝的臣子。

3)各國史實時間上劃分極為混亂,人物傳記之間內容過多重復,而在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內容上卻又矛盾重重。

唐代史家劉知幾所指出的:“若乃同為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后屢出”;“編次同類,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輩而抑歸末章?!?/p>

裴松之更加批評他:“若二國史官,各記所聞,競欲稱揚本國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書,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載述之體也?!保ㄟ@點也是LZ要提出的重點,《武帝傳》寫的時間內容是錯的也就罷了,但《周瑜魯肅呂蒙傳》同是一本傳記,居然也都邏輯混亂至此,令人郁悶)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的閻鴻中對此評價的比較形象:“你要用讀《世說新語》的心情來讀《三國志》?!?/p>

LZ看來一位網友的描述非常到位:《三國志》與《世說新語》都是在一片月旦人物的風氣下完成的著作,《世說新語》在浮光掠影間呈現一位位高妙之士剎那間的永恒,而《三國志》則傾盡全力把舞臺上的聚光燈一次全打在同一個人物身上。陳壽就像是偏私的編劇,總是給予主角更多的臺詞更多的亮點,雖然第一幕戲可能與第三幕對不上,但就是這種近乎獨白式的演出更能突顯出傳記人物的氣質與精神。裴松之對陳壽的批評就史學方法而言有其必要性,但這種缺點并不會減損我們閱讀《三國志》時所得到的樂趣。

所以我們大家就繼續地樂在其中吧!

3.

荊州的第一個和平時期(公元210年-公元215年)

“借荊州”發生之后(210年),荊州歷經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孫武聯盟繼續存在,三家主攻各自忙著各自的事情。LZ這里簡單地介紹一下在這段時間里發生的主要事件(基本上按照《資治通鑒》上面的時間排列。)

3.1.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六年(辛卯,公元二一一年)


圖片發自簡書App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238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30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134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9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53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36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12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72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888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38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39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82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7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88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29評論 1 283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10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16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