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求凰·琴歌 (司馬相如 / 佚名)
有美人兮, 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墻。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何日見許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注釋:
許:許配,結婚。
旁徨:即彷徨。
配:相配。
飛:比翼雙飛。
解讀賞析
?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鳳求凰》傳說是漢代的古琴曲,演繹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有人認為是司馬相如以琴聲示愛卓文君時的作品。
詩中第一句就以直截了當的方式表達相如對文君的無限傾慕和熱烈追求,瀟灑而大膽。接著第三句開始,相如自喻為鳳,比文君為皇(凰),又以四海為界,突出了求凰鳥的艱辛,也暗示了自己游宦的歷程,表達了自己對所愛追求的決心。
第四,第五句抒發感慨,只可惜佳人不在身邊,只能用琴聲代替自己的語言,姑且抒發一下自己內心的衷情。
第六句表達的與之相許的希望,何時才能夠與我相許,慰藉我彷徨徘徊的心。第七句,從自身出發,希望自己能夠配得上對方的德行,攜手相行。
最后表明自己的內心,如果最終不能夠比翼雙飛,那將會使自己喪亡。深情至此,令人動容。
全詩言淺意深,音節流亮,感情熱烈奔放而又深摯纏綿,融楚辭騷體的旖旎綿邈和漢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爐。以"鳳求凰"為通體比興,不僅包含了熱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著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豐富的意蘊。即使是后人偽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減弱其藝術價值。
詩詞AB面
鳳凰的性別怎么區分
鳳凰這種動物,最初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僅僅是“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但是之后人們根據需要,不斷的賦予它神性的色彩,鳳凰和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后愈復雜。
自秦漢以后,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征,帝后妃嬪們開始稱鳳比鳳,鳳凰的形象逐漸雌雄不分,整體被“雌”化。但是實際上,鳳凰是鳳鳥跟凰鳥的合稱,鳳鳥實際上是雄性,凰鳥是雌性。
私奔從這里開始
司馬相如以一首琴歌換得卓文君身心相隨,與之夜奔,成為一段佳話。
而相如文君大膽沖破了封建禮教的羅網和封建家長制的樊籬,大膽私奔行動,也成為后代男女青年爭取婚姻自主、戀愛自由的一面旗幟。
對后代文學,以及后來男女戀愛都有一定的影響。如《西廂記》中張生隔墻彈唱《鳳求凰》,說:"昔日司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雖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墻頭馬上》中李千金,在公公面前更以文君私奔相如為自己私奔辯護。
圣人請卸妝
一曲為媒
司馬相如,原名司馬長卿,因仰慕戰國時的名將藺相如而改名。
他是西漢時期的辭賦家,其代表作為《子虛賦》,但是比起子虛賦,人們似乎更津津樂道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同時也將一首作者存疑的《鳳求凰》歸在他的名下。
公元前158年,司馬相如21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他擔任漢景帝的“武騎常侍”,即警衛,然而漢景帝不好辭賦,司馬相如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感到十分苦悶。3年之后,他稱病辭官,來到四川臨邛。
在臨邛富人卓王孫一次宴會上,卓王孫請了司馬相如的同窗好友王吉,也邀請了司馬相如。酒過三巡,王吉贊司馬相如的琴聲天下第一,便要求他用愛琴“綠綺”演奏一曲,琴聲流轉,撩撥門外人的心弦。
原來卓王孫有位女兒,名文后,又名文君,年紀輕輕卻守寡。因久仰相如文采,遂從屏風外窺視相如,司馬相如亦早聞卓文君芳名,這時卻佯作不知,一曲過后,又接著彈了一曲《鳳求凰》,以傳愛慕之情。一曲為媒,私定終身。
宴會完畢,相如又通過文君的侍婢向她轉達心意。于是文君深夜逃出家門,與相如私奔到了成都。到了成都之后,卓文君才發現,司馬相如家徒四壁。
于是,他們想辦法湊了些本錢,本是大小姐的卓文君當壚賣酒,司馬相如則在旁洗滌酒器。成就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