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無月
Vol.10
今天首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老人,他喜歡在自己家院子里安靜的曬太陽。可是他院子外的空地上來了一群踢足球的小孩子,孩子們的活動影響了老人的休息。老人不喜歡自己的午后時光被打擾,可是硬趕這群小孩子肯定趕不走,還惹得自己更加生氣。怎么辦呢?老人想了一個法子,他叫來這群孩子,對他們說“我可喜歡你們來這里踢球啦,平時這里就我一個人可無聊了,這樣吧,以后你們每次來踢球我都給你們1美元?!焙⒆觽兟犃硕己芨吲d,又能玩又有錢拿,還有比這更好的事嗎?
過了一段時間,老人又招集孩子們過來說“誒呀,我的錢不多了,以后只能給你們50美分了?!彪m然錢變少了,但孩子們覺得這任然是一筆劃算的買賣,所以依舊過來踢球。又過了幾天,老人把孩子們召集過來說“誒呀,我的錢用完了,但是我還是非常希望你們能繼續過來踢球陪陪我。”孩子們一聽就不樂意了,不給錢還想白看表演,沒門!于是孩子們再也沒有到老人這里踢球了。老人終于又能繼續享受他的愜意午后了。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腹黑老頭耍小屁孩的故事,他只用了極小的代價就讓小屁孩乖乖滾蛋。是不是很厲害?
其實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你是否聽過這幾句話:“喲,你女兒鋼琴彈得真好,以后肯定是個鋼琴家!”“你兒子成績怎么會這么好的啦,你都不用操心的,以后肯定上清華!”“寶貝考了一百分真棒!來,媽媽獎勵你一百塊?!薄?/p>
這一系列日常對話,看似平常,其實卻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陷阱。
認知陷阱之充分理由
什么是充分理由,當然不是數學里充分必要的這種證明術語啦。它的概念簡單的來說就是,你的某一個行為的價值被外在過多的獎勵或誘因而破壞了。我們拿上面的故事來說,本來踢球這件事的價值對于孩子們來說就是開心和娛樂,但是老人的金錢的出現就相當于一個過分的獎勵,它破壞了踢球這件事的原有價值,導致孩子們認為踢球的價值變成了換取金錢。一旦金錢這個獎勵消失,對于踢球的興趣也會隨之削弱。
那個腹黑老人這招狠就狠在,他不僅不讓你踢球,而是釜底抽薪,直接剝奪了你的興趣!
另外,孩子學樂器或者學習也好,學得好的原因有一部分可能是興趣使然。一句“考清華”“音樂家”就是一個過于充分的理由,以至于原本興趣成分被壓抑。而這些過于目的性的理由一旦被主體認可,卻又達不到目的時,更會產生更嚴重的認知失調。
所以,你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對你的孩子的教育上,你可以反思一下,你是否也同樣用了過分充分的理由。
那我們就完全拋棄獎勵嗎?也不全是,該獎勵還獎勵,但得把這個獎勵的分量變小,使它不再對行為本身過于充分。
培養孩子興趣需要注意不要過分獎勵,反過來,如果孩子有壞習慣也最好別用強硬手段改正。
在1965年,弗里德曼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孩子們分成兩組,都展示了一個很有趣的機器人玩具。一組用很溫和的方式告知孩子們不要玩那個玩具,另一組用很嚴厲甚至威脅的語氣組織孩子們玩那個玩具。在40天以后,孩子們又被重新招集回來,讓他們玩一些玩具,其中也包括了那個機器人玩具。結果原本被溫和告知的孩子有33%玩了那個玩具,而被嚴厲威脅的組則有78%玩了那個玩具。
在孩子內心,“想玩玩具”和被告知“不能玩玩具”,是一對認知失調。兩方好比是在進行一個拔河,現在勢均力敵,但我們希望“不玩玩具”這一方贏。該怎么辦呢,那就只有增加“不玩玩具”一方的實力或者減小“想玩玩具”的實力。嚴厲的威脅就像是來了一個重量級選手,加到了“不玩玩具”這邊,一下子就把另一方給拉過來了,這時的“想玩玩具”的實力并沒有減弱。而溫和的勸告就像把“不玩玩具”一方換成了一隊美女。美女們楚楚可憐,惹得“想玩玩具”一方的帥哥怎么舍得下狠手,拉扯幾下也就作罷。
嚴厲與溫和兩種方法,一個是過于充分理由,一個是不充分理由。一個憑借壓倒性的外在誘因,個體的認知失調完全可以被外在因素解釋,原本的行為被強制壓制,一旦誘因消失,原本被壓抑的欲望依然會卷土重來。而溫和的勸告并不能作為一個主宰“拔河”的誘因,反倒是讓解決失調的問題留給了本體,讓本體主動去降低自己對那個玩具的評價,使得“想玩玩具”的欲望下降,最終改善失調。
總結,在培養孩子興趣上,我們要做到不要給孩子過分鼓勵,把重心回歸于興趣本身。在改正不良習慣上,我們應該更多的運用誘導的方式,而不是直截了當的命令,前者孩子會心甘情愿的改變,而后只是屈服于你的淫威罷了。
當然啦,我們懂得了原理之后與實踐之間還是相差了幾條街的,畢竟每個父母的性格、學歷、忍耐程度都不一樣,怎樣將原理運用到教育中,一百個家長有一百套心法。但不可否認,這都將是一個長期探索與成長的過程。不過這一切的付出,對于小天使們的父母來說,又算的了什么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