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地鐵上發出感慨和疑問:我的生活也是“平面”的嗎?
起因是我正看一位喜歡的作者推薦的一本書《非平面》。允許我把他的簡短書評復制過來分享:
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你可以說它是漫畫(它當然是漫畫),但是,它的內容卻不是慣常的故事,事實上,它是哥倫比亞大學第一本以漫畫形式,而非論文形式完成的哲學博士論文。
這本書的開篇就很迷人,通過風格強烈的漫畫,描繪了一個“平面國”的世界,所有的居民都被標準化的培養和生產。這當然指的就是我們的現實生活。
在這本書中,作者糅合了諸多哲學家和作家——比如馬爾庫塞、卡爾維諾——的思想,通過漫畫的形式去探討認知與思維的局限,試圖勾勒出一幅走出平面國的路徑。
讀起來是一場很迷人的體驗。
雖然暫時沒看過這本書,僅就書名就讓我浮想聯翩,開始“檢討”自己。比如,我的生活是如何“平面化”的。
以一周為記,至少有六天是兩點一線或三點一線。工作,吃飯,睡覺,思索如何改變現狀而行動欠佳。大部分的時間除了睡覺,就是在工作,工作的過程似乎也是機械多于有益思考。休息的那天做的最有益的一件事可能是讀書,第二有益的一件事可能是看電影,還有第三有益的事可能是在家之外的地方散個步。至少以上是我最近兩三個月的主要行程。
“平面”生活有什么不對?我將上述行程在想象中延續到以后、延續到老的時候,脊背發涼,心肝開始顫。好不容易有這么一生,難道不能過個“立體”人生或“多維”人生嗎?
晚上下班走在路上,夜晚的涼有了春天的氣息。習慣走路很快,似乎回家有什么特別的事情一般。路過官舍大廈,其實無數次的路過。只有一次是和朋友在這里聚餐進去過,進門大堂不定期有小型畫展,二層有家言幾又。但從沒下班路過時進去順便看看又有了什么畫展,也從沒到蠻有名的言幾又逛逛。
今晚路過官舍時,想起早上看到的《非平面》的書評。于是我走進官舍。
以前自己告訴自己說可以常路過這里時進來看看畫,但從沒進來看。也許潛意識覺得自己也不怎么懂畫,進來看幾眼似乎也沒什么意義。
這次畫展主題與冬日有關。大概五面不大墻,每一面上是一位作者的畫,風格、意趣都很不同呢。
但,還真可以有些什么。
這幅畫讓我的心里感覺好靜謐好靜謐啊,我好像回到了小時候。月夜里,和大人、小貓、小狗在院子中乘涼,看到星星點點的螢火蟲感到好神奇。放假不上學的日子里,在草叢中捉棕色螞蚱和綠色螞蚱放在玻璃瓶里養。還有春天和小伙伴去果園和山腳摘桃花杏花的感覺。
還有我潛意識里感覺,言幾又不就是家書店嘛,會有什么特別嗎?
在一層十分鐘看完了小畫展,然后來到二層,里面還蠻大的,有點飲品之類的大吧臺,還有很多桌椅可以坐著看書或小聲聊天。是個可以做坐一天寫東西看書的好地方。真是好發現。
另外快走的時候,看到一本黑黑的厚厚的方方的書,說是“魔法書”也不為過,因為每一頁都是“答案”。
按第一頁的使用手冊做:閉眼,想了一個最近很不確定的事情,然后隨便翻開一頁,寫著“毋庸置疑”,笑著感覺我被一位長著白胡子的魔法老爺爺點化了。又翻了翻其他“答案”,拍下了喜歡的這句話。
今天我的“平面”生活,真的因為晚上這十幾二十分鐘的“脫軌”而有了“凸起”,至少不再是平面了。
怎樣走出“平面”生活,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踐行。以我目前的認知,還有內心里“我想怎樣過這一生”,我最想以提升“認知和感知”能力突破“平面”生活。
我在簡書個人介紹里寫到:一想到讀喜歡的書可以讀到老,寫喜歡的文章可以寫到老,就感覺很幸運。況且文字是我最自在的“社交”形式了。
當讀書和寫作全心投入的時候,真如插著翅膀自由的翱翔。這種認識世界和自己、享受與作者同頻、思維升華的時光,絕對不再是平面的。
隨著思維和心的開闊,對實際生活中的好奇探索也會多了吧,隨著感知的深入,人生體驗也會更深刻更感到充實和有意義了吧。
以上只是將想法和感覺寫出來了。《非平面》這本漫畫哲學書中會寫些什么?對自己會有什么啟發?有什么自己現有的認知絕不會想到的東西?
期待讀完這本書可以繼續寫篇文章來分享。如果你喜歡,就關注我吧。非常期待因為文字與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