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懶惰,未能及時更文,甚是覺得愧疚。但讓人覺得更為可怕的是,自己隨意縱容了這份懶惰,還毫不自知。直到上周聽了一個講座,突然點醒了我。
這個講座名稱就如同我那天中午未睡午覺的困意一樣,讓人絲毫提不起興趣。可開講5分鐘后,越聽越有意思,越聽越醒神兒。教授的博學與有趣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的視野之狹窄及精神之無趣。
其實去年這一年,我來到了不錯的城市,找到了不錯的工作,遇到了不錯的愛人。如果一定要用比較級來判定現在的生活,那么現在真的過得比較好。可是,當我開始停下來反觀自己的精神世界,實際上自己停滯不前了。我想,我正在遭遇我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機。
晚上六點,今天不用加班,準點開車回家。回家路上,想放首歌來聽,自動播放熱門歌曲,從《體面》到《起風了》,80%都是晚上刷抖音早已聽膩了的歌,索然無味。打開家門,雖然今天白天工作也不算特別累,但是心里覺得很累,只想葛優癱。見家人正在看國產電視劇,就順便倒在沙發上看了起來,劇情依舊狗血無聊,但是我卻跟著看完了。時間不早了,趕緊洗完澡躺上床,翻了幾頁新買的書,覺得有些困了,可躺下又睡不著,于是又刷了一會手機。想起明天還得早起跟領導匯報,焦慮感突然涌上心頭,逼自己趕緊關燈睡覺,腦海里還在一遍一遍回放著今天做的PPT。
看似平淡的一個工作日,當仔細剖析時,才能窺探到自己內心的動向。除開周末的工作日,其實占絕了人生時間的絕大部分,但是卻成為了最不想主動思考的時間。人都會傾向于呆在自我舒適區內。倒在沙發上不用思考的時刻是舒適的,臨睡前刷著手機的時刻是舒適的。但舒適區內除了舒適,一無所有。
網絡信息現在占據著我們絕大部分時間。像今日頭條這種基于個人興趣算法推薦的客戶端比比皆是。表面上看,是在走人性化的個性定制路線,實際上它們正在收窄我們的視野。現在,看新聞APP幾乎都看不到新聞了,而是APP認為我想看到的新聞。
這一點,在前天看馮唐的《搜神記》時共鳴滿分。他手欠點了一下蘭博基尼的視頻,之后總是出現超跑的內容,點了一下楊冪,之后總是出現楊冪到底有沒有離婚的娛樂新聞。馮唐說,“我去,一個新聞APP,這么順著我有什么意思啊?你想想啊,之后的世界,除了人民日報和CCTV,就是一群順著我的阿諛奉承類APP,總想從我這里掏走錢或時間的奸詐小人類APP,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啊?”
所以,信息過量的網絡環境既給我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優質條件,但同時也讓我們陷入了懶于思考和迷茫無措的境地。因為我們正在被大量垃圾信息消耗著我們最為寶貴的注意力和時間。這就是我正面臨的危機之一,注意力資源與能力正在喪失。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包裝精美的“成功學炮彈”應接不暇。前幾天聽了個講座,一電臺主持人說了很多社交理論,如要把朋友圈當做個人品牌去經營;當你的朋友圈子沒法帶你往上階層流動,就放棄他;如果你想要什么東西,就想方設法去接近離它最近的人;要按照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對朋友圈進行分類,如果想看財經類的信息,就只看財經類朋友的朋友圈……乍一聽雞血勵志滿滿。
但其實,她說的這些,沒法去深想。把朋友圈當個人品牌經營得最成功的是誰?微商!能隨意舍棄朋友圈子往上爬的人,也求他快點放棄我。想要什么,不靠自己,靠塑造朋友圈個人品牌?靠送禮給大牛?這種方式速效且短命,況且千百人排著隊搶在你前面呢。
我在臺下不自覺搖了搖頭,被電臺主持人看到了,她點我名讓我談談想法。我說我就不太喜歡用朋友圈,朋友圈是基于強關系圈建立的人際連接,幾乎每個人都試圖在朋友圈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我們可以從朋友圈獲取周邊朋友想讓我們知道的生活近況,我們也可以從朋友圈看到最熱點的新聞、段子等信息,但是如果要靠經營朋友圈個人品牌來認識大牛或者通過朋友圈領域、行業分類去獲取信息,我覺得是渠道狹窄、內容浮躁且質量較低的。
電臺主持人聽后有些不悅,臉上卻掛著微笑對我說,你啊,還是年齡沒到,以后你就能懂了,一定要把朋友圈當作個人品牌去經營,用朋友圈去鏈接大牛,去獲得最新的、更高端的資訊。然后我懷著學習的心加了她所謂的大牛朋友圈,結果,清一色轉發鏈接“林依輪劉強東私人飯局竟然唱了這首歌”“四大天王變四大岳父哈哈哈”……我……真的沒法懂。
所以,這就是當前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成功學離不開物欲引導,但物欲引導真的能引向成功嗎?
李春玲在“南都觀察年度對話:時代的‘青年危機’”上說,“現在可能是市場對青年影響太大了。現在年輕人,他說我不追求房子,我不追求物質的東西,但是我感興趣的東西變成消費,變成娛樂了,而對于社會的貢獻、社會的參與性這方面我們引導會比較弱,我覺得還不夠,這個還需要社會、也需要包括媒體這方面更多的引導,而不要把現在的年輕人完全變成市場化,受市場化的引導。”
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在什么年齡,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有既定的所謂的規矩在約束著我們。一旦我們想做一些跟年齡和身份不相符的事情,一些追求興趣的事情,一些可能有點兒非主流的事情,我們就會面臨極大的壓力,我們也會因此產生精神懶惰,就此停留在舒適區內。這也是我正在面臨的危機之一,精神懶惰可能成為一種習慣。
如何化解四分之一人生危機?
打開知乎,搜索關鍵詞,可各取所需。但我仍想分享我正在實踐且有效的三個方法,即保持精力,保持專注,保持適度欲望。
01? 保持精力
看了許多名人自傳,得出一個名人成功的共同元素:精力充沛。我們之所以在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后,常常會感到疲憊。那是因為我們在“維持”這件事上耗費了大量的精力,以致于留給“開拓”的時間與精力并不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去“維持”工作的平穩向上,需要去“維持”與周邊同事、朋友的關系,需要去“維持”家庭。因此,精力不足成為我們繼續去“開拓”的攔路虎。“開拓”可以是發展一些“非生存目的”的興趣、手藝或愛好,也可以是多讀些書,方法因人而異,但“開拓”的確需要足夠的精力。
精力的保持,一方面需要明確的目標驅動,把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目標,能簡則簡,保留生活的重點。通過每天完成的小目標去增強自己的控制感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最為基礎的身體保障,早睡早起、正常三餐、多運動這些都是老生常談,重在實踐。同時,不要被自己的情緒埋沒,可以嘗試通過寫作或者打坐冥想等方式把情緒寄托、釋放出來。
02 保持專注
保持專注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我們需要跳出舒適區來審視自己,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早點看清自己的性格和能力。這樣有助于我們專注于自我,而非他人或網絡信息。因為二十多歲的焦慮往往有個特點,就是喜歡對比周圍的人,或者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給自己施加壓力。這種壓力也許并不適用于自己,會引發我們一系列的副作用反應,比如莫名其妙的焦慮、莫名其妙的沮喪。我將這種壓力稱為“無效壓力”。因此,只有了解自己,才能避免“無效壓力”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保持專注的第二步是放過自己。許多人對豐富的精神世界的理解是,要去做很多很多的事,去看大海山川、去學各種興趣班、去看各種展覽等。其實這種理解是把豐富的精神世界套上了享樂的外衣。他們的快樂太集體主義了,別人喜歡什么,就去嘗試什么,嘗試大多也淺嘗輒止。
所以,許多人做了很多事,也沒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因為他們總是在推著自己跟著所謂的主流的高標準前行,忘記了自己為何而出發。因為無趣的人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浮躁。一個浮躁的自己,是永遠沒法獲得專注,更沒法獲得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豐富的精神世界往往都是獨立思考、理性過濾的結果。
03 保持適度欲望
人生來就有欲望。我那一歲零兩個月的小侄女都知道想要吃平時不能吃的餅干,她就哭。哭是她想要實現欲望的原始途徑。當她把餅干拿在手上的時候,哭聲戛然而止,這是短暫的滿足感。
欲望對于我們成年人來說,適度的欲望是進步的助推器,過度的欲望是萬惡之源,無欲無求是失去進取心的開端。欲望使人奮進,也能使人懶惰。欲望使人專注,也能使人渙散。欲望,永遠是一把雙刃劍。
在高三藝考時,遇到了一些挫折,我的好朋友開導我時,跟我說過叔本華的一個觀點,對我啟發非常大。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因此,欲望不宜過度,亦不宜無。認真傾聽內心對生活的需求與欲望,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對自己并不重要的欲望,挑選更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目標,用適度欲望幫助自己解決注意力渙散和精神懶惰的問題,認真、專心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慢慢地,心態會變得更加平和,人也會變得更加快樂和有精神,因為此時的自己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為此而努力著。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度上來個根本轉變,才能在疲于奔命的日常找到那一點精神之光。因為等待著我們不僅僅只有正在經歷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機,今后還會有中年危機、老年危機。就如尼采所說,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