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琳.Lynn.
關于自律,想必很多人已經多少有些審美疲勞,或是麻木了。
任憑各個社交平臺如何去鼓勵你應該自律,教會你如何培養自律……只要搜索這兩個字,會出來一堆。但久而久之,我發現身邊很多人還是覺得這事比登天還難,甚至會出現焦慮。
有些道理,永遠是別人的,和你沒啥關系。
只有把道理變成經歷,才會是自己的,然后才有了領悟、沉淀,以及真心流露的分享。
“雞湯”喝多了,吸收不了,只會造成營養過剩,它總歸不是你自己的元氣。
就好比,輸出的前提,是輸入。同時,也會倒逼出更好的輸出。
而你的“邊做邊對照”也許才是最好的路線。
今年是我的而立之年,30歲,(所以請允許我放張特顯來紀念歲月在我臉上留下的痕跡)
其實真的沒想象中的恐怖,至少我沒有任何焦慮感,即使現在未婚未育。但我絲毫不介意別人問我的年齡,也不介意每次被叔叔阿姨們發問………
甚至會有一絲慶幸和傲嬌。
慶幸的是,我沒有過早的將自己扔進一個可能會更混亂的生活狀態里,也沒有去讓父母在年過半百的時候為了給我照顧寶寶而疲憊不堪,更沒有在自己還不夠獨立的階段給自己以及別人制造更多的麻煩與復雜……
傲嬌的是,我沒有那種被“剩下”的感覺,更沒覺得哪里不妥,很享受這份難得的“活的明白,活的自如”。
而身邊不管男女老少,似乎把30歲還未嫁的你嫌棄的一塌糊涂,甚至會因此而鄙視你……而最讓我覺得悲哀的是,一些已過30的女孩們自己也妥協了,會因為別人的眼光與說辭,而否定自己,更沒有勇氣去爭取自己的想法。真的是“別人說著說著,自己聽著聽著,就成真的了。”
其實旁人問什么,想什么,說什么,甚至評價什么…都和你無關。
我只知道:除了我自己,沒有人可以保證什么。
心情好壞,健康狀況,身材胖瘦,工作是否開心,生活是否充滿動力……沒人可以幫你達到你最想要的狀態,包括父母。
“不是沒你不行,但有你更好。”
愛情如此,婚姻更如此。就像我每次對我媽一本正經的說:
結婚,不是有了你,生活會得到改善。而是,在我本就美好的生活里,多了你,會更好。
如果不是彼此獨立的兩個個體,在一起,愛情的成分不會太高。因為這份感情是自私的產物。
3字開頭的第一年,我逐漸發現好像能和自己玩到一起的人少了,能有心靈深處交流的更少了。但如果讓我自己跟自己玩一天,太容易,甚至不夠玩的。
每天需要早起、看我想看的書,做我喜歡的工作,健身,跳舞,學習各種我想學的事情……樂此不疲的折騰著。
30歲了,對于一些習慣,也能順其自然的就堅持住了,沒覺得很痛苦,甚至樂在其中。
也會經常在腦子里回想一些過往,聽到的,看到的,電影里出現過的,自己做過的……如果說三十歲有什么不一樣,也許就是這個了:
離自己更近了。會更清楚自己喜怒哀樂的打開方式,和搞定它們的方法。
情不自禁的會把自己做過的事,一件件的復盤、分析、評價。對的,錯的,合適的,不合適的,該保留的,該摒棄的,該誓死守住的,該豁達的……一點一滴的捋清楚。
其中一個,總是被人提起:“自律性強”
跟一些大咖和名人相比,真心覺得自己不算牛,也一直在努力和他們看齊。
仔細回憶一番,不論五點半早起、堅持運動、定期給自己的飲食情況做回顧和計劃…再到跳舞,看書…甚至再瑣碎的一些事,比如堅持了將近兩年的DIY水膜,堅持了不知多少年的無糖低脂膳食,還有苦的讓我上癮的黑咖……
這些習慣和偏好,與其說是堅持,不如說是我的日常。也就是說,如果不這么做,我會很別扭,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包括我的胃)
昨天無意間又翻了幾頁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著什么》,突然恍然大悟。
跑步,對,是它把我變成現在這樣的。
我的這些習慣都從那個夏天、從跑步開始的。
十年了,一晃而過。那句話說的真好:你現在做的每件事,都不會沒有意義。即使現在你看不出它的意義在哪。
2007年夏,大一的第二個學期,人生中第一次對自己的身材開始有要求。依稀記得干過的最傻的一件事就是:上百度各種搜女明星們的身高體重,還有她們的那些無從考證的減肥史。
1米67,(當時以為應該是我的終結高度了)體重120左右,這是我的歷史最高了。
讓我想減肥的原因,還有一個:那時的男友,瘦的簡直過分,181的個子,比我還輕!!!
采取行動的驅動力有了,正在我苦惱用什么方法行動時,想看笑話的男友不知從哪看到的一個21天法則……
“不論你想習得還是摒棄一個習慣,連續堅持21天之后,會形成一個慣性,你會自然而然的獲得或戒掉一個習慣。”
這個消息對那時的我來說,簡直就像圣經一般。
然后金牛座特有的固執就開始了…
雷打不動,無間斷的堅持了80多天,記得很清楚,放暑假回家那天我沒跑,因為要趕火車。
之所以用“雷打不動”這詞,是因為那年不知怎么了,斷斷續續將近半個多月都在打雷下雨。
也就意味著,不論是生理期,還是刮風下雨,考前復習,期末考試……反正直到放假那天。我沒間斷過!
當時的男友都震驚了, 他說他當時提出那個提議的時候,也就是說說而已,沒以為我會當真,會真的堅持這么多天。也引起了一場小風波,整個系,整個學院,基本都知道每天傍晚,有個帶著耳機的姑娘,在圖書館前玩命的跑圈。
一圈20-25分鐘,跑四圈。最后走一圈放松。
第一天開跑,有挺多人呢,但越跑人越少。臨近期末考試一個月左右,只有我一個了,那感覺,好爽!好像那幫人活生生被我PK掉了。
回家那天的體重:102斤。
每天一小時慢跑,15分鐘慢走放松。
第一天,15分鐘不到,就已經感覺肺要炸了。
第二天,全身酸痛。
第三天,腿也很脹痛。
……
一周了,基本適應了
然后突然發現,當跑到30-40分鐘時,身體反而沒有疲憊不堪,而是像多了個起搏器一樣。越跑越輕,越跑越快……豪不夸張,最后的十分鐘,感覺要飛起來了一樣。
也許很多人不相信,其實我可以理解。因為大部分人都在掙扎了30分鐘左右時,就會戛然而止。后面的驚喜,當然不知道了……
除了想讓那時的男友心服口服,還有一個讓人不知的秘密:每當我想放棄的時候,我的腦子里都會出現高中時讀過的一句英語諺語,翻譯過來大概是,
成功就是,每次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再一點點,只要一點點。
所以,就這么一點點的挺住了。直到對它從堅持變成了熱愛。
值得一提的是:第22天,我沒有感受到這21天有多“神奇”,但絲毫沒有想休息一天的意思。是的,我是真的有點喜歡上它了。
村上春樹說過:
“人生來如此:喜歡的事兒自然可以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兒怎么也堅持不了。”
現在想起,都不禁會對自己有一絲佩服。不間斷的80多天,真的不夠科學,但人一輩子需要有一次沒有任何借口和顧忌的堅持。
沒有這80天,哪里還有后來的事兒了。
從那以后,我的生活開始一點點發生了變化,嘗到了甜頭,就會越來越相信。久而久之,只要有什么想做的事情,我都會毫不猶豫的在我的小本子上寫下行動計劃。
而21,也成了我的幸運數字。
那個暑假,我沒間斷跑步,因為成功啟動了這個習慣,我會格外留意關于跑步的一切,然后,我知道了村上春樹的那本經典之作,也知道了最科學的跑步方法是如何的,會留意很多跑步達人……總之,我的生活多了一份“牽掛”,但樂在其中。
連心情都會變美。這是真的,每次戴上耳機開跑的時候,就像擁有了全世界,不會再擔心自己有什么做不到的,只要你能堅持,只要你有正確的方法。
Nothing is Impossible.
之后的故事,也就順理成章了。
因為一次減肥經歷,讓我的學生時代就像開了掛。
順利的為本科畫上了句號,又幸運得被推免保送讀研。
廈門的三年,跑步一直都沒離開過我,至今都會懷念環島路的夕陽和海風……每天當太陽準備落山的時候,我都在這個城市最美得地方開始我的跑步……結束時,又會迎著美得醉人的火燒云回到寢室。洗漱,學習,睡覺……很滿足。
再后來,跳舞這件事,被我“染”上了。而且不可救藥,不顧一切得被她俘獲。
如果沒有十年前的那次堅持,我想可能我是堅持不了的,因為舞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她需要身心合一的付出,還有強大的驅動力,更需要一份耐得住寂寞的心。
總之,最美的,也是最不易得到的。
優勢,其實也是一種習慣,如果你連優勢習慣的起步都還沒開始。又怎么會有優勢呢?
多少人因為自己的半途而廢,丟掉了本該屬于自己的精彩……因為你沒到走到那兒,永遠都想不到路上會遇到什么。
村上春樹:連跑步都堅持不下來的人,還怎么創作。
如果問我“自律”到底給我帶來了什么?難道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會帶來那么多嗎?
我的回答是:一個人時候的生活態度,決定了你的生活質量,甚至是涵養。
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甚至是思維定勢(英文:stereotype)
涵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跟蝴蝶效應一樣,需要長期的積累而形成。就好比紅酒釀造,需要時間來發酵,也好比健身,你需要長達2-3個月,才會見到明顯的效果。
所以,這樣看來,一切都變得容易了。如果你有一些總也成不了的事,那么根源也很顯然了:親,你沒挺住而已。其他都不是理由。
當我們認識了一個人,
學習了一門新的技術,習得了一個習慣.......
生活都在悄悄的發生著改變,
這種改變可能是不可逆的,
而你的思維方式也在悄悄的建立和形成。
快樂,其實很簡單。
你要看得起自己,
看得起“堅持”這件事的力量,
更要看得起自己的每一次成功。
因為它遠不止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