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媽作品之一,更多圖片往下看
今天的內容來自我的微信好友、廣州日報攝影記者陳憂子同學,更準確地說是她的媽媽。
3天前我在憂子的朋友圈看到她正為自家老媽瘋狂打call,帶著好奇看了一下,發現確實非常了得。當諸如「佛系」「喪」這樣的字眼充斥互聯網生態圈,50多歲的華媽用自己的行動和努力,最大化生活的意義。
華媽在總結里說,她沒有拜師學畫,僅僅是勤學苦練而已。有媽如此,子女可期。憂子同學2013年畢業于人大新聞學院并入職廣州日報,雖然我與她從未謀面,但每天刷朋友圈總能看到她抓拍的各種精彩畫面。
上個月18日,她參加了GZphotos聯合Apple在Apple Store舉行的高端精品攝影課程,并且分享了「決定性瞬間」理論以及用手機捕捉「決定性瞬間」的技巧。
決定性瞬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詞。如果說生活的樣子千百種,那么對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的決定,通常只發生于當下一晃而過的瞬間吧。
2017年年終總結
首發于華媽的QQ空間
●文=華媽
丫頭常對我說一句話,「別說你做不了某事,先做1萬遍再給我說你做不做得了」。做上一百遍,大致可以入門;做上一千遍,小有成就。
量變
跑步。2015年4月開始到2017年12月,2年4個月850天,跑了7000公里,平均每天8公里。除掉旅游、騎行、登山等等,平均每天跑步至少10公里。
畫畫。畫水彩三年,水彩之前畫素描一年。每天至少2幅,每周大幅畫至少4幅。小幅的一般是明信片這類,如下圖。
大幅有2開的,4開的居多。
最后是讀書。上半年每周1-2本,以小說為主。下半年開始學英語后突然開竅,進入瘋狂閱讀模式,每天至少4本書(小說不算)。
質變
北京馬拉松、廣州馬拉松可以看出端倪。9月的北京馬拉松,成績是4小時23分22秒;12月的廣州馬拉松,成績是3小時58分51秒。
畫畫方面,雖然從未拜過師,但勤練的結果,無論構圖還是技藝,都有那么一丁點小小的進步。
讀書方面,從1周1本小說,到下半年的2天1本理論書。從看紙質書不過癮到買大容量的Kindle,任何時間都不放過讀書讀書讀書。
2017年革命性的轉變
一向以為,本人是屬于腦子特笨下里巴人型,出力氣積累點量還是可以的,至于質什么時候開始變,心里沒數,所以也并不奢求。
由于真心喜歡跑步,發現去年重馬到今年北馬前并沒有任何進步,于是買了一大堆跑步方面的理論書來看,并付諸于實踐,效果逐漸顯露。
由此得到一點信心,開始從最白癡的英語入手。要不是有跑馬在前,也許就不學了,真心跟不上進度,畫畫時間也少了許多。前三周每天都想放棄,一個月后,居然腦子好使了,看書再不頭疼了,大部頭的理論書也讀得進去了,自己都嚇了自己一跳。
所讀的書中,科技類的書有好些,但哲學心理學書籍更多些。后者這些書能幫我理順一下人生,活得更覺有意義一些。
別小看這個有意義,心理學上講「幸福=快樂+意義」。做自己喜歡的事必定快樂,又快樂,又做有意義的事就很幸福。
事實上,讀書的確有事半功多倍的效果。那個甜頭,那個醍醐灌頂的感覺,實在表達不出來,只知道相當滿足相當得著,甚至覺得以前好像有點白活了。
既然華媽的人生從50歲才開始,那么我才4歲半,一切都還得得及,一切都充滿的希望,實在是好日子在后頭哈。
期待我的2018年。不知道這一年又有怎樣的轉變,又會有怎樣的奇跡發生,相當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