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劉裔山的第80篇文章,本文總共3720字,閱讀需要12分鐘
2018年,是我經歷過的非常精彩的一年。換了工作,換了城市,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從頭開始。離開了杭州,告別了這個我生活了7年的城市。
成都初見,其實并沒有什么陌生感。
我說:師傅,去XXX。
師傅:你去哪兒哇?
兩周內,無數次這樣的對話,愣是把我多年沒說的貴州話,全部都復習了個遍??赡芤彩且虼耍矣X得對于成都,是有幾分熟悉感在的。
沒過幾天,我加入了成都趁早,一直聽說成都趁早的氛圍不錯,于是我熟練的打開了公眾號,加了Cassie的微信,加入了成都趁早的微信群。
為什么說是熟練?因為我在來之前,已經把成都的拆書幫,toastmaster,趁早等組織的微信公眾號關注了。而,故事就此拉開了序幕。
新的城市
你要問我,18年這一年,你經歷了哪些認知的迭代?可能要說的有很多。但是我覺得,最顯著的變化是在于內心。
這些年,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勤奮并不能給你帶來你最想要的東西,而真正給你帶來推動的,是頂層思維的迭代。所以基于此,我每一年都會專門針對認知的迭代寫一篇文章,去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的變化。
今年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內心的思考頻率和深度,得到了極大的強化。之前自己在做選擇的時候,往往不會非常全面的思考。爹地也曾經就一些事情,多次表達過這一層意思。當然,我虛心接受,直到今年我才在這一點上有所突破。
比起之前,今年自己做決定的時候,會開始思考很多方面的因素。我想,這就是成長的一個標致吧。在17年8月份的時候,母親鄭重的建議我,好好去了解一下成都這個城市。因為從各個方面考慮,定居杭州確實壓力不小,也錯過了G20之前的那一波樓市的低位。
于是我開始轉而尋求第二戰場,北上廣深,經濟壓力太大,pass。未來是互聯網時代,加之未來我想要從事互聯網相關的工作,于是目標被鎖定在了成都、重慶以及繼續留在杭州之間。
重慶?互聯網不夠發達,且從城市的格局來看,屬于山地??v觀歷史,世界上的超級城市,幾乎沒有一個是山地城市,pass。
成都or杭州?論互聯網,杭州全國領先。論房價與家庭現金流,成都更適合我。論民風民俗,成都更適合我。論教育醫療,成都更勝一籌。論事業發展,兩者路子不同,杭州機會多,互聯網競爭日趨白熱化,成都,則是互聯網的處女地,所以未來要想事業發展順遂,大概率是要發展出自己的商業模式的,也就是創業。論人文氛圍,成都稍勝一籌,天府之都與上有天堂不相上下,但是在我親身感受來看,成都的人文氛圍要更好一些,成都趁早在全球趁早里面排位相當靠前。論地理位置,于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兼顧事業和盡孝的地方。論薪資,杭州勝,所以來了成都,我必須接受自己降薪的事實,并且,必須自己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做好事業,不管是本職工作,還是副業,還是未來創業。
上述的思考,斷斷續續,經歷了4-6個月,我終于下定決心,在4.1日坐上了飛機,來到了成都。
通過這件事情,我發現自己的成長了,開始思考事物的方方面面,宏觀和微觀。層層深入,互相印證。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意味著,自己已經開始具備全面、全局思考的思維。并且開始在日后的實踐中,不斷得到證實。
對于任何一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這一點是十分關鍵的。
雷軍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過一段話:我們恨不得每天忙72個小時,但是馬云全世界飛來飛去,人家也沒多忙。但是人家就是比我們做得好。后來我在40歲的時候悟到了關鍵,在于:順勢而為。
那么,順勢而為,其關鍵在于你需要對于商業,對于大勢,擁有超乎常人的深刻洞察。
所以未來,我需要在這一點上,繼續精進,明年報名了混沌大學商學院的課程,也會去適當加入一些MBA的課程作為自己的拓展,我無比期待2019年12月31日的復盤中,經過了又一個52周之后,自己會被塑造成什么樣子。
未來可期,讓我們一起攜手吧~
社群那些事兒
今年第二精彩的事情,是完成了俠客島的創建。這件事情,現在看來,其巨大的價值,絕不只是創建了一個時間管理的社群那么簡單。
首先,從職業設計的頂層思維,到時間管理的方法論,到心理學中對于溝通的理解,再到經濟學中對于財富的認知和定義,再到生物學男女差異的探討。光是圍觀,自己就能夠得到很多的啟發。
同時也讓我的視野得到了擴展: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真的可以這么大。原來,每個人的價值觀,做事方式居然能夠這么異彩紛呈。通過長期的點評,我也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視野和眼光,確實會比較狹隘。
爹地曾說過:這世界上的事情,并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人,也不像電視劇中的那樣,非黑即白。客觀地說,每個人其實都是灰色的。好人也會做壞事,壞人也會做好事。雖然這句話我銘記在心,但是也是直到今天,我才體會到了這句話中的深意所在。
其次,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遠。我的執行力還可以,但是長期如果沒有戰友在身旁,還是不免偷懶。所以,有了這一群人,互為后援,互為競爭,互為戰友,這樣個人成長的循環,就會被不斷加速。我深有體會,看到自己的同齡人,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我自己也不能落后了。
慢慢地,我發現我每周的計劃,基本上都是接近90%的完成度做完的。能夠在如此長期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執行狀態,這是我不曾體會過的一件事情。
再次,在時間管理方面,我不斷地進行輸出、教授、點評、復盤、反思、精簡、聚焦的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時間管理技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也不斷從中抽離出很多方法論,價值觀。
從幫助別人找到年度最重要的3-5件事情,我鍛煉了自己精簡,斷舍離的思維;從不斷寫月復盤的過程中,我鍛煉了自己精簡、聚焦的功夫;從不斷幫助成員成長的過程中,直接提升了我教授,輸出能力,寫作技巧;從點評中,我訓練出了迅速抓住事物本質的能力;從時間管理這件事情本身,我訓練出了自己極強的目標感,極其清晰的目標感。
?
所以,教授是最好的學習,也是一種非常快速的成長方式。所以我勢在必行,也樂在其中。
然后,我在團隊中學會了借力。從一位職業生涯規劃師身上,我借機進行了深入的職業思考。對于未來轉型,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路和看法。準確地說,職業思考是凌駕于時間管理之上的,很重要的一個頂層思維的訓練。
所以,自己不敢怠慢。時間管理,也只有理順了頂層思維之后,作為在頂層思維指導之下的,一種執行的催化劑。催化劑再好,若方向錯了,也是徒勞。
我們不要陷入執行,而是要不斷抽離,去從頂層思考,關于戰略方面的問題。誠然,大多數人不善于戰略思考,但這不是理由。世界上亙古不變的運行規則,不會因此而有絲毫的改變。
一次街邊小酌
2018年9月2日,鷺洲里,和一位朋友吃飯之后,在街邊尋得一處長桌,在微風習習中,顯得格外雅致。樹下斑駁的樹影,輝映著街邊的廣場舞,彈唱小哥哥,竟然組成了一幅曠世奇景。
于是遂買酒對飲,煮酒論英雄。無奈,對方因寒氣入體,身體不適,買了一瓶急支糖漿,以示誠意。
這世界上的事情,有時候就是這么神奇。相識多年的朋友,可能卻并不真正了解對方。而經過互相識別的同類,則三言兩語,仿佛相識多年。
聊過彼此經歷之后,我確認:此人是同類。
傍晚,此人呼風喚雨,夜觀天象,發現東南方,紫氣東來。她口中振振有詞,仿佛在和我說話,又仿佛在和天對話。
良久,回神,賜予我兩句金玉良言:
1.當爾而立之年,當變得佛系,于己,于他,多增幾分寬容。
?
2.世間之事,莫要只爭輸贏,如果大家都贏,那么誰來輸呢?所以任何結果都是好結果。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不斷地,不斷地去琢磨著兩句話,字面意思全部都理解,但是在內化之時,總是覺得任督二脈有關隘不能打通。兩句平常的話,組合在一起,仿佛有無窮深意,卻又如此樸素,大師也!
隨即,我放空自己,使出了易筋經。瞬時間,天地萬物化為烏有,事物褪去浮華,只剩本質。每一個過往的瞬間,被打碎,重組,串聯成線,聯結成網。
一個嶄新的世界呈現在我眼前。我發現原來的山并不是山,原來的水,也不是水。一張八卦圖呈現在我的眼前。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剎那間,我似乎明白了這兩句話的真諦。
一直以來,我對于自己,是有一套要求的。久而久之,自己仿佛會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他人。其實我深知,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為什么要用自己的標準去強加給別人呢?這是其一。
有時候,我需要將自己的責任感卸掉一部分,不要因為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能做的,是盡我所能,但是對于非我所能范疇的事情,我不沒有義務,也沒有責任,也更加不應該去越界。人與人相處,其實需要一些距離感,距離產生美。自己前些年來,在這一點上,也做的不好。這是其二。
后續,我將其二中涉及到的問題點。做了一次深度的梳理,我發現自己的核心問題,就是來自于距離感的保持。很容易就走得過于近,進而希望改變對方自己界限內的一些行為。這一點,本質上來說,也是自己的不成熟的體現,也是自己思考欠缺的體現。這是其三。
于是,我開始尋求一種機制,去控制這種距離感。去讓自己和別人的相處過程中,樹立起這樣的一條邊界。這條邊界,一旦樹立完成,問題即可迎刃而解。我找到了,這個邊界,就是收費機制。用收費機制,去控制自己的邊界。自己只負責提供必需的服務,而對于服務范圍之外的需求,我可以不采納,不接受,不回應。這樣,這條邊界就建成了。
果然,明確了這件事情之后,我的這個問題幾乎馬上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這件事情,如何拓展到其他方面呢?其實核心就在于,你要知道自己的邊界是什么?戀人之間,可以相互碰杯,但是不能同飲一杯酒;朋友之間,可以促膝談心,但是不可以隨意干涉別人自己的內政。
簡而言之,明白自己的邊界在哪里,可以幫助你建立起一種恰當的距離感,既不疏遠,也不過分親近,許多問題,往往因此,迎刃而解。
朋友在我離開杭州之時,送過我一句話:頭腦和心都帶著前行的旅者,一定會越走越開闊,見識到最不一樣的風景。
現在,我似乎明白了這句話的深意。其實,不是路本身越來越開闊,而關鍵在于內心是否足夠開闊。其實,不是風景一不一樣,而是在于心。
回首,那個任督二脈的關隘,好像沒那么難以打通了。
結語
認知的迭代,是一輩子的事情。對于這件事情,投入再多都不為過分。我2018年,沒有讀很多的書籍,反而是在與人溝通,思想碰撞的過程中,獲得了無數的啟發和洗禮。
所以我們老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和人溝通交往,其實就是在讀社會這本書。而這本書,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是需要用一輩子去不斷研讀和思考的書了。
所以,我很感謝身邊的那些人兒,給了我這么多的思考和成長;所以,我也很感謝身邊發生的那些事兒,給了我這么多的契機去沉淀。
2018年,值得梳理的故事,其實還有很多。故事,未完待續,而戰士,已然繼續上路,楊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