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道》:學習他的這四點特質,可能成功
《巴菲特之道》一書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巴菲特從小對數字敏感。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就已經是臺“小計算機”了。小時候,他和最好的朋友鮑勃·羅素坐在羅素家的門廊上,背經過的小汽車的車牌號。天黑之后,他們倆進屋,把《奧馬哈世界先鋒報》鋪在地上,計算每個數字出現的次數。然后,在他們的剪貼簿上整理計算的結果,好像在做什么頂級秘密的事情。
《巴菲特之道》作者羅伯特.哈格斯特朗,是美國投資顧問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董事總經理。他是美國最知名的善于寫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的作家。在書中,他對巴菲特的投資方法進行了分解,并證實了為什么巴菲特自己的方法說“并未超出任何人的能力范圍?!?br>
如此看來,作為普通人可能學不來他的投資積累財富的行為,可是我們可以學習他做事情的方法能力。
理性思維
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禮堂里,巴菲特回答學生們的提問。
第一個學生的問題是:“你如何成為今天的樣子?你怎么變得比上帝還富有?”
巴菲特深吸了一口氣,開始回答:
“在我的例子中,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實際上非常簡單。這與IQ無關,我肯定你們聽了會很高興。最重要的是理性。我總是將IQ或天賦視為電機的馬力,但是動力的輸出——也就是馬達的效率——卻依賴于理性。很多人擁有400馬力的電機,但是只有100馬力的輸出功率,這還不如只有200馬力的電機全數輸出的效率?!?br>
“那么,為什么聰明人沒有發揮出上天賦予的能力?這與一個人的習慣、特質、性格以及如何行為的理性方式有關,不是你任性的行為方式。正如我曾說過的那樣,每個人都能做到我做過的事情,并可能做得更好,但有些人成功了,而另一些人失敗了。那些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一意孤行,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不給你機會?!?br>
巴菲特告訴我們成功的投資不要求有高智商,或在商學院接受高等教育。最為重要的是性格,當他談到性格時指的是理性。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過去、總結現在,分析若干可能情況,最終做出抉擇的能力。
然而像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解決問題更多地依靠直覺,具有明顯的情緒化,無法理性地看待問題,做出抉擇。
逆向思維、特立獨行
但僅僅與眾不同是不夠的,你必須懂得別人在做什么,懂得他們為何不對,懂得應該做什么,還必須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反其道以及能夠堅持備受煎熬的狀態直到最后的勝利來臨。這最后一條極其艱難,如同一條古老的諺語所言:“過早介入與犯錯沒有什么區別。”總之,逆向思維和行動是不易的。
巴菲特善于逆向投資,他甚至陶醉于此。他觀察到高收益債券(垃圾債券)有時被標出鮮花的價格,有時被標出雜草的價格,他曾寫信說:“我更喜歡它們被標出雜草的價格。”一個逆向投資者更喜歡買那些失寵的東西,巴菲特便是如此。
長期的專注且不理會波動
巴菲特曾說他的“持有期限是永遠”,他“寧愿要一個跌宕起伏的15%回報率,也不要一個四平八穩的12%”。這讓他可以長時期堅持于那些偉大的投資機會、遞延稅費、以復利方式增長他的投資收益,而不是每年兌現收益,每年支付那些短期(代價高昂的)稅金。這樣的策略不但令他能避免短期市場波動,反過來使他可以利用市場波動受益。實際上,巴菲特的行為表明他更樂于持倉,而不是利用市場的流通性便利而空倉。
勇于在最好的點子上下大注
多元化配置在所謂的謹慎投資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句話,它能降低個股大幅損失的可能。但一個高度分散的投資組合,固然減輕了輸家的痛苦,相應地也減少了贏家獲利的潛在可能。
如同其他很多事情一樣,巴菲特對于多元化持有不同看法,“我們所采取的策略,排除了所謂多元化的教條,很多權威人士會說我們這種策略比之傳統的方法更具有風險,我們卻認為,從了解公司運營的深度和便利度方面看,集中投資的策略可以很好地降低它所附帶的風險?!?br>
巴菲特知道偉大的投資機會不可多得,所以他時刻保持高度警覺,一旦出現便迅速出擊。他關注于那些他所信任的人和公司,不會僅僅因為別人的持有而持有一些令人不安心的企業,他也拒絕僅僅為了減輕錯誤影響而進行的所謂“劣質多元化”。顯而易見,如果你有機會取得了不起的成功結果,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