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禪》
《媽媽禪》(央金拉姆著 方智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9年10月初版 2020年1月5刷)讀書筆記
1.愿力就是動力,是一切功德的根源。P008
2.一切怖畏,無量眾苦痛,皆從心所生。P009
3.專注一境為禪,以心僅存慈母抱恩之心稱為“媽媽禪”。P010
4.一個孩子沒有伴的孤獨,是父母無法彌補的。P027
5.當我的心不在自己身上,內心自然沒有了苦;內心沒有苦,身體上的勞累其實不算什么。P088
6.心自在,才算真正的自在。P089
7.要先發愿,才有清楚的方向和動力。不過,為了自身私利而發的心愿,一般不大會成功;而為了別人或眾生所發的心愿,時常會出現很多神奇的因緣,幫助我們完成。P101
8.發愿其實就是學習做菩薩的開始。P101
9.法教由弟子繼承,稱為師徒傳承;由孩子繼承,則稱為血脈傳承。P107
10.發了愿之后必須去行愿,也就是要活在自己的愿心中,以行動落實。P111
11.口頭上發愿利益眾生不難,真正做起來是挺不容易的。P140
12.念力的強弱和動念的人有兩方面的直接關系。第一是此人的定力:有禪定訓練的人,念力強度很高;如果很散漫,或是一面看電視聊天,一面發出心念,則沒有什么作用。第二是此人的用心程度:如果很關心、很重視、很用心,則念力強度很高;若是漫不經心,則沒什么作用。這種念力,傳統上被稱為“加持力”。P179
13.不煩、沒有恐懼,只是在當下一件件地處理事情,這就是生活中的禪修。P195-196
14.阿媽是一位超越自己的苦、超越對別人的怨恨,心懷慈悲、生活在佛法里的母親。P201
15.要“用心”做事,是不是“用心”,別人能感受到的。P201
16.忙而不凡,工作即練心。P219
17.無論做什么事情、身在何處心在何處,都是在轉心、練心。P225
18.修行人不是悠悠閑閑沒事做,而是沒有焦慮、不被情緒左右,心在當下,該做什么就做什么。P226
19.內心創造了外境,外境是內心的顯現。P228
20.他們用慈悲關懷你們,用智慧善巧解決你們內心的問題,讓你們能夠吸收到佛法最核心、最精華的部分,這是你們人生經歷中極為殊勝的緣份。P232
21.女人的心一靜下來,尊貴、恬雅、溫柔、賢淑這些氣質就會自然顯現出來。P269
22.“嬰兒獨立教育”觀念是受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的影響。P331
23.心理學家哈利哈洛透過一系列實驗,徹底顛覆了華生提出的錯誤觀念,得出一個著名的結論:愛源自接觸,而非食物?!澳笎鄣谋举|絕對不是簡單地滿足孩子饑餓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觸性的關懷、擁抱、撫摸、親昵?!盤331-332
24.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結合,也時兩個家庭的融合。P336
25.現在的孩子最缺乏的不是物質,而是父母愛的陪伴。孩子其實只是想得到安全感,如果媽媽很穩定,不被情緒牽著走,自然就能理解孩子的需求,讀懂孩子的心。P354-355
26.皈依是超越宗教的。皈依真正的意思,是“回歸”自己內心的“覺”,然后“依靠”自己的“覺”,消除煩惱,升起慈悲和智慧。P362
27.最重要的是啟發孩子對生命的尊重和慈悲心,尤其要幫助他們找到一生的愿心。孩子八、九歲開始需要思考和了解人間的痛苦和生死無常,啟發他們的同情心、同理心。P366
28.體悟:這是指深入禪修和密法,開發特殊潛能,并透過覺,體悟到宇宙心性的本質。P366
29.做著一件事,心中想著另一件事,幸福指數會顯著降低。美國哈佛大學的馬修˙基林斯沃思和著名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伯特研究了來自83個國家、86種職業,從18到83歲,不同收入和教育階層的15000人,得到一個核心結論:人有47%的時間,所做的事和所想的事是不同的,也就是所謂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P379
30.許多科學研究顯示,現代人不快樂、沒有幸福感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念頭過多。太多不必要的需求、欲望、想想填滿我們的心,使得我們停不下來,也就是所謂的頭腦發熱;而輕松的坐著,是讓我們靜下來的最好辦法。P381
31.根據禪宗的觀點,認識“覺”是一切禪修的根本,而在傳統的藏傳佛法里,“覺”也是一切智慧和慈悲的起點。P384
32.我們都覺得自己挺認識自己的,但是如果靜下來仔細感覺一下,就會發現我們每天的生活,乃至一舉一動,其實都受到性格(天生的人格特征)、習慣(后天養成的慣性輪回程式)、觀念(后天養成的對事物的看法)、以及記憶(人生經驗的累積與儲存)這四個元素的影響。P385
33.真正的福報其實來自你的心態。重點不在捐錢,而在于改變自己的心態。P387
34.持戒,是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忍辱,是培養寬廣、堅毅的心態,能夠原諒他人錯誤的心態。精進,是不退轉、不急躁也不拖延,持續不斷地努力。禪定,是保持清明的覺性,練習放松、專注、不散亂的禪修方法。智慧,是指具有處理世間事的能力,理解修行的教理,認識心性的實相。P391-392
讀者感悟:
閱讀此書的收獲是,從中領悟到“當下”就是專注,就是一心一意,就是“仁”,是不走神、不溜號,是生命與所思所想所學所做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