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美的教育對話——讀柳袁照《學校應該是一個有詩意的地方》碎記(一)
? ? ? ? ? ? ? ? ? ? ? ? ? ? 2019.3
2018,冬,山東濰坊峽山,初見大名鼎鼎的詩意校長柳袁照。他原是“最中國的學校”蘇州十中的校長,“詩性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我的座位與他相鄰,周旁的人都在熱鬧的閑聊,他卻不多言辭,沉默又拘謹。和他合影,我的頭微微靠近他的方向,便感受到他的靦腆和不自在。
待他上臺,卻又是另一番模樣,詩句噴薄而出,撩人心弦。講到興起,直接從臺上跳到臺下和大家互動,每位參會的學者、老師都成為了課堂上的小學生,或思索、或陶醉、或流淚……現場被他的詩點燃,每個人的詩情都被喚醒,直至今日,群里都詩作不斷。此后,我不再稱呼他為柳校長,而改稱他為:老師。
寒假,帶了好些書回老家,卻只認真讀了一本老師的《學校應該是一個有詩意的地方》,仔細做了摘錄,零碎的寫下自己的感想。在他的書中,有一篇文章叫《什么是最美的教育對話》。我想,我也在用這種方式和老師進行對話,在他的文字中穿行,沉醉于他的詩句,體會他的思想,啟迪我的思考,尋找我們的共鳴,感受心靈的碰撞……
《什么是美妙的教育》
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但絕不是說教的地方。在我所在的學校,校園里是見不到說教的標語口號的,那種表決心、表態性的文化標識也是沒有的。讓學生自我感受,自我認識,自我覺悟,那種形式與狀態,才是美妙。
(在電腦上記錄這句話時,正值學校大張旗鼓進行高考前“百日誓師”的活動。那正是一場集體的表決心的大型集會,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
教育的過程,有思維的奇遇,有情感的奇遇。
如今的課堂是在現實與未來之間的行走,也是在現實與浪漫之間的行走。
(有效的課堂,理想的課堂,如何尋找最佳結合點?)
教育還需要一點迷蒙,需要一點神秘,所謂“曲徑通幽”,教育需要有“美”伴隨始終。開門見山,不是教育的唯一選擇。捷徑也不會是教育的最佳之路。
《不要去追求最后一分》
我們能不能在這樣的論壇場合,不說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能不能都說說自己的觀點,不去查教科書,不去百度,用自己的親身體驗理解教育、理解課程、理解課堂。每一個人都充滿個性地表達自己,去實現我們的課堂理想:我們能不能做到?
(看到這段話時,我想到:我的課堂理想是什么?如何表達?要形成自己的課堂理想,我想應該需要經歷這樣的三個階段:實踐與體驗、反思與表達、提煉和修訂)
《什么是最美的教育對話》
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真的越來越多了,比如師生之間的對話,常常就停留在知識層面,缺少對學生精神層面的關注,走不進學生的內心,也沒有真心想進入孩子們隱秘而微妙的內心世界,因而也談不上師生之間心靈的真正最美妙之碰撞。
(最近一直在思索:課堂中應該有怎樣的問對?看到這段話時,覺得寫出了我的心聲:追求那種心靈的美妙碰撞。在目前的課堂上,師生對話有哪些層次呢?我想,第一個層次是配合:學生的配合、教師的配合;第二個層次是啟迪師生智慧的問對;第三個層次便是心靈的美妙碰撞。第三個層次很難,但只要教師心中有人,就會去主動追求,只要有過一次,學生會終身難忘。)
日本“育兒之神”內藤壽七郎先生問:“我們愛的目光足夠嗎?”他所著《育兒原理》把愛心提到哲學高度,他說:“眼神,這“心對話”,是教育原理的精髓。”
寫到自己的語文老師時,筆者說:奚老師的語文課具體講什么我都不記得了,可那個眼神烙在我的心上了。我以為,那個眼神包含的是愛、信任和期待,那個眼神里有教育的全部藝術和技巧。
(曾經,非常反感提到教育者必提愛心。我覺得愛并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我想做一個專業的教師,用原理、用科學來引領學生,而不是一個只用愛心來捂著孩子的老師。可后來,我慢慢發現,教育這件事,是確實需要愛的,如果有對生命的關注和熱愛,看問題的角度會發生改變,此時那些科學和原理就會更有效。不過,單純的一味的愛,我依舊不贊同,也許我們可以尋找更有方法的愛。此外,“眼神”這個詞引起了我的思考。去年,在一節追求生命化課堂的實踐中,我感受到生命化課堂的一個重要標志必然是教師的眼神和姿態,在這些神情中可看出教師對學生、對人的態度。)
教育者,要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以愛和智慧和學生展開對話。一句勉勵的話是陽光,一句批評的話是風雨,孩子們的成長需要這一切。
(對話中不僅蘊藏著愛,還要有更多智慧。對話中不僅需要勉勵,也需要批評)
老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當然包括每一個有個性的老師要與每一個有個性的學生,進行日常的個性化的對話——課堂對話、校園生活的對話。這樣的對話,不僅僅是言語的,眼神、微筆、手勢,甚至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是。每一次對話,都應該是心靈通向心靈的美妙過程。
巴學園的小林宗作校長在和學生對話時,常常說這樣的話:“好了,你跟老師說說話吧,說什么都 行。把想說的話全部說給老師聽”……“不必想著非要說得很好,只要是自己的話,什么都可以。總之,試一試吧……”
(對話不是講大道理,而常常是在輕松的交談中,在不經意的細節之間,進行的心靈溝通。看似輕松的氛圍,平常的語句,卻最顯示出和孩子對話的高超技巧。)
和風細雨,潤物無聲,對話成就學生,對話也成就老師。
《詩性教育為何物》
在這篇文章中,老師在講到提煉“詩性教育”這一辦學思想體系時說到,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靈光閃現如珍珠閃耀的原始狀態--進行有意義有目的的人工提煉--返璞歸真,走向“草根”。辦學思想體系化如此,個人的教育思想也是如此。需要將自己乍現的、模糊的靈光清晰化、條理化,進而概念化、體系化,最終返璞歸真走向“草根”。易懂且能指導實踐。
《高考作文與科舉作文》
高考作文要求:豐富、深刻、有文采、創新。
(聽老師講座時,便聽他提到這四個要求,既可以作為高考作文要求,也可作為我們平常寫作的標準。更妙的是,老師竟將《岳陽樓記》等名篇當成高考范文給我們一一剖析,視角獨特,讓我們大開眼界。)
《我們為什么要讀詩、寫詩》
詩是凝煉的思想,是感性也理性高度融合以后對整個世界的哲學解讀,是頓悟,是靈性,是現實,是夢想,是包裹著陽光雨露風雨雷電的人生旅途中的浪漫,是生與死的糾結與不朽,是愛與恨、痛苦與幸福交織成的最美妙的如天籟般的樂章。
(看到這段文字時,正獨自坐在老家二樓的一個房間里。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后山的果園,和石階,間或可以聽到鳥的鳴叫。房間只放著兩張木桌,一臺電腦,一個筆記本和這本書。看到這幾句話,有種美妙直達心靈最深處,不禁朗誦出聲,反復品讀。那幾日,正巧寫了幾首小詩。而寫詩,曾是中學時無病呻吟的記憶,未曾想,這時候竟又偶爾寫起來。我并不太懂詩,更不會寫。我不太明白自己為何在聽過老師的講座后,雖很不自信,卻也要忍不住寫起來。也許,這段話在回答我,回答我們,為何我們都愛上了詩歌。)
《寫作是關乎靈魂的事情》
學校里發生的事情,沒有比學生的發展更重要的事情了,鑄造學生高尚靈魂是神圣之事。
高尚靈魂來自一個內心豐富的人。豐富從何而來?從閱讀與行走中來,這是寫作的基礎。
(2017年冬,我對自己有兩個期待:愿內心更豐富,靈魂更自由。在那之后,便重新踏上了學習之旅,在書中學,在一次次教育行走中學……學習、思考和書寫中,慢慢地放下對自己的懈怠,雖不徹底,總歸是重新出發了。一年多以后,發現未知的世界更大更遠,內心的焦慮卻在慢慢減少。愿有一天,我也能擁有高尚的靈魂,如我的明霞姐一樣。在此之前,如老師所說,繼續閱讀、行走和寫作吧。)
閱讀的內涵有兩層意思,一是讀書,二是讀世界。
讀書與行走本質上是一回事,都是聆聽世界。一個是聽別人陳述世界,另一個是自己直接去領悟世界。聆聽只是閱讀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對話。與書本對話、與世界對話,對話就是表達。把自己閱讀過程所獲得的感想、感悟表達出來。表達的過程亦是對話的過程——寫作正是這樣的過程。
(曾經看過的書,走過的路,獲得的感想、感悟,因為沒有記錄,就淡淡的忘記了。這樣的閱讀與行走,只是如影子般飄過吧?所以這一次,想要整理出讀這本書的記錄,也是緣于此。)
遇到一本溫暖的書或溫暖的一篇文,像遇到愛一樣。
在閱讀世界萬物中讀自己,讀世界就是讀自己。
(自去年起,對心理學越來越感興趣。雜七雜八的讀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其中多次看到一個詞:“投射”。有一種說法是,我們看世界的眼光、與人交往的感受,其實都是自我的投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讀世界確實就是讀自己,我們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看到的是自己的潛意識。如果我們能跳脫開潛意識的控制,是不是可以看到更真實、更遼闊的世界?再以此反觀自己,是不是能看到自己意識更深處?)
閱讀中會相遇一種永恒,不是文字,而是“情感與情懷”。
教師要成為一個豐厚的人,唯有閱讀,唯有在閱讀中感悟,久而久之,我們也一定能成為一個有生命質感的人: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創造自己。
(我發現明霞、張文質、柳校長,這幾位的話語間常常透著一些相似。他們都會提到“生命質感”這個詞。都會提到閱讀與寫作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新學期,我在記事本上寫了幾句話,是對自己的新期望,做的最好的是:每天看十頁書。沒有看書來輸入,我的輸出也會受阻。所以要做一個有生命質感的人,從閱讀開始吧。也愿自己能堅持每周一篇文,在寫作中遇見自己,反思自己,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