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確認感受的重要
? ? ? ?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每個決定,都摻雜著感受。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感受,會影響到孩子學習管理他的感受。感受和本能是緊密相關的,如果我們否認孩子的感受,那可能會削弱他的本能。
? ? ? 孩子的本能可以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例如,在暢銷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Listen So Kids Will Talk)中,作者提到一個孩子的故事。她和朋友一起去當地的游泳池,但很快就回家了。她母親問道:“你怎么那么快就回來了?”女兒解釋說,泳池邊有個比她們大的男孩想假裝成小狗舔她們的腳。她的朋友們都覺得很好玩,但她覺得很惡心。我相信,她的朋友們很可能是被父母訓練成對某些事情不做反應,她們的父母可能以前常對她們說:“別鬧了,別大驚小怪。”而不是鼓勵她們認真看待自己的感受。如果是這樣,那可能危及她們的安全。
? ? ? ? 我們很容易忽視孩子的恐懼,例如嘗試新食物的恐懼。如果我們只是呵斥孩子“別鬧了”,而不是認真聆聽他們的感受,孩子可能以為自己真的是在胡鬧。
? ? ? ? 你也許會想,“天啊,為了確保孩子安全、吃飽、保持干凈,我需要做的事情已經夠多了。這還不夠辛苦嗎?現在我還需要費心體會孩子的感受嗎?”我想告訴你,盡管我很討厭“秘訣”和“生活竅門”之類的東西,但如果親子教養真的有秘訣可言,那就是這一個:不要和孩子爭論他的感受。
? ? ? 比如,你八歲的孩子說:“我不想上學。”當你趕時間、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忙時,你很容易脫口說出:“你必須去,就這樣!”但如果你說:“你真的不想現在去上學,是嗎?”孩子比較容易聽進去。這樣說可以啟動親子對話,而不是終止對話。
? ? ? ? 我們往往會迅速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我們經常很忙,在出門前常一把抓住孩子,試圖幫他穿上外套,但孩子不喜歡你那樣做。于是,我們要求他自己穿上外套,但這時他已經打定主意不穿了。所以,你看,不如先花時間尊重孩子,肯定他的感受。也就是說,不要一把抓住他讓他快穿外套,而是提醒他穿上外套的時間到了,接著觀察、傾聽和體會他的感受。如果他拒絕穿外套,你可以說:“你怕熱,所以才不想穿外套是嗎?那我們待會兒到外面,你覺得冷時再穿。”如果你早上時間很緊,那就早點起床,多留一點時間來尊重孩子的慢節奏及肯定他的感受。這樣一來,生活就不會像打仗一樣了。
? ? ? ? 當孩子哭鬧時,你應該堅持安撫的理念,去感受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急著去處理。如果你認真看待孩子的感受,并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撫慰,他們將逐漸學會內化那種撫慰,以后就能夠自我化解。
? ? ? ? 如果你成長的過程中,每次感到難過時,情緒都遭到否定,你很容易以同樣的模式對待自己的孩子。有一種阻止你犯這種錯誤的方式,回想你以前難過的時候,大人的反應使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更加難過。難過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曾經因為難過而遭到斥責,成年后也會對此耿耿于懷,當你現在遇到難過的事情哭泣時,可能會不自覺地為自己的反應道歉。
? ? ? 不管你的情緒有多強烈,接納自己的情緒是控制及安撫孩子情緒的關鍵。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情緒不重要,你就無法充分包容孩子的情緒。如果你變得歇斯底里,你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掌控,更遑論接納孩子的情緒。
? ? ? ? 你需要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不是去壓抑情緒或徹底爆發,而是承認你的感受,并想辦法安撫自己或接受周圍人的幫助。
? ? ? ? 養成談論感受的習慣也很重要,包括你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隨著孩子日益成熟,大腦更趨向邏輯思考,這并不是說孩子會因此變得非常理性,人類永遠是感性導向的,但孩子可以學會運用圖片、繪畫、語言來表達他的感受。通過這種方式,他們開始學會掌控情緒,而不是任憑情緒擺布。
? ? ? ? 如果孩子因為你不準他在午餐前吃冰激凌而哭泣,你理解他“難過”的感受并不意味著你妥協了,允許他吃冰激凌。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不是讓你因為孩子不開心就放棄工作,不送孩子去保姆家,或屈服于孩子表達的任何不滿。我只是建議你認真看待孩子的感受,你做決定時也會考慮到他的感受,你借由確認及了解他的感受幫他化解不適,而不是立刻否定他或轉移他的注意力,也不是逃避及疏遠孩子。
? ? ? 對于那些你不希望孩子抱持的感受(例如討厭兄弟姐妹或不想去探望奶奶),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確認那些感受有風險,會助長孩子的不良習慣。慢慢你會發現,當孩子覺得自己獲得關注與理解,他就不再那么想抗議和哭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