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人不痛 無生活不痛
? ? 這是個人人心里帶傷生活的時代,
? ? 帶著疼痛,也帶著救贖。
? ? 我們的疼痛可能是一種疾病的發作,
? ? 一種近乎不誠實的激情,
? ? 一種對上帝的渴望,
一種自我毀滅之后的復活,
一種對愛的毫無保留的向往。
《疼》是本讀起來壓抑沉悶又痛苦的書,不過其中也穿插著作者偶爾流露出來的一種諷刺性的幽默。疼,確實疼,哪哪都疼。每個故事每個人都多多少少帶著疼痛在生活。沒有不疼的地方。
生活里需要疼痛不然就感覺不到不疼所帶來的好處。可是疼也不是生活的常態,該把傷口舔舐干凈的時候還是得努力去做。
每個人的這具軀殼其實都不過是自己的fen mu,遲早要把人那點可憐的靈魂埋葬進去。回頭看看活過的這三十多年,所謂靈魂棲于肉中只不過是一種虛假的安息,最后每個人無可避免的都是這軀殼的腐爛與拆毀,就像一座注定要破敗的建筑。而靈魂的結局都不過是無家可歸。
書上有這樣一段故事:
為了省錢,她和七八個女群眾演員在城中村合租了一間農民的房子,里面錯落著高低床還蔓延著潮濕的地鋪,一到晚上便東一只胳膊西一條腿地塞滿了一間屋子。她同這一屋子的年輕女人綁在一起,就像一個龐大的連體怪物被困進一個狹小的子宮里一樣,她們會做同一種夢,無非就是一夜之間做了某部電視劇的女主角。這種一成不變的夢境像激素食物一樣飼養著她們一天一天挨下去,一天一天掙扎下去。
病痛讓它千瘡百孔就不說了,更重要的是,這皮囊下面還會孵出很多卵來,比如有衣不能穿的羞恥和悲傷。孵出來卻又無法保護他們。它甚至不能為他們遮風擋雨。
即使你的靈魂已經精疲力竭的時候,你的皮囊還在拖著你行走,行走。
她坐在人群里如此孤獨,還如此恐懼。她必須得毫無意義地努力反抗,并試圖戰勝自己的恐懼,她始終無法學會與這種恐懼和平相處。
故事很冷,人心卻要向暖。
只有努力去向上,才能走出陰霾。
解決方案就在我的指尖,但我一直忙于處理自己與“忙碌”的關系,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我已經成為諺語所說的“沒有鞋子的補鞋匠”了。
知足常樂的本質,其實指的是——“期望值管理”。
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從根本上說,取決于他主觀層面的感受以及對一切外在的解讀。
譬如說,當一個人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伴侶,或是還沒追求到喜歡的人時,在他和伴侶的關系逐漸變好的過程中,他就會感到幸福。
一旦我們對欲望的認知更加清晰化、具體化,能夠了解“想要”和“貪欲”是兩碼事,我們就能將二者清晰地分開,而不令“貪欲”影響到我們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