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要清晰
每個人的大腦就好像一個操作系統,而所謂“思考的操作系統”則是由一個個概念構成的。因此,在概念不同的人之間,無法產生有效的討論。
比如,李笑來關于“聰明”的概念的認知。他認為,所謂“聰明”,是習得的,是積累的,是可以不斷成長的,甚至可能是完全沒有上限的。他對“聰明”這個概念de 定義:
看一個人是否聰明,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
(1)看他的腦子里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
(2)看他的腦子里那些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之間,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關聯。
2.關于“生意”的概念
生意大抵有如下幾個層次:
(1)滿足溫飽的生意。
(2)能夠賺錢的生意(溫飽之外還有富余)。
(3)能夠成長的生意(富余越來越多)。
(4)具有成長率的生意(包含一個很多人從來都沒有想過的概念:成長率)。
3.關于“創業”的概念
(1)理論上,做以滿足溫飽為目標的生意,真的談不上是“創業”。
因為這種“生意‘總體上就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說是脆弱無比的,它從一開始就只能于各種事實上無法戰勝的敵人作對:
從微觀上看:不動產成本(例如房租)不斷上漲;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競爭者數量越來越多。
從宏觀上看:社會的每次經濟結構變化對它們來說必然是一場浩劫。
所以,絕大多數能夠滿足溫飽的生意,最終被證明為“不會長期賺錢”。“長期”本就很難做到,若長期只能滿足溫飽,又有多大意義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得修訂一下“創業”得概念了:
不能不斷成長得生意,談不上是“創業”。
(2)真正得創業者拼命思索的不是“怎樣賺錢”,而是“怎樣成長”。
如果沒有成長,那就退回去了,變成“溫飽生意”了,因為有一個每個人都看不到但都受其影響得東西——通貨膨脹。
接下來我們還要做一件事:
在我們的思考上添加一個維度:長期。
真正厲害的創業者,考慮的不僅是“怎樣成長”,更是“不斷成長“(即,長期成長)。想想就能明白,能夠成長事實上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如果”創業“是這么定義的,那就很難是”萬眾“的事情了。
所以,當鼓勵”萬眾創業“的時候,其實是在鼓勵“萬眾”自尋出路,自力更生。
應該(只)仔細考慮成長。
(3)“成長率不斷提高的生意”
那些天天琢磨如何保持“成長率的創業者才是真正的佼佼者。
請注意,都不一定是“提高成長率”,“保持成長率”已經是難上加難再乘以難了吧?
沒有“成長率”的創業公司,不值得風險投資進入。
再翻譯一下,就是:
在風險投資者眼里,“成長率”是最重要的。
李笑來是很敬畏“關鍵知識點”的。在很多時候,“關鍵知識點”明晃晃地擺在那里,貌似所有人都能看到,但大多數人就是“視而不見”,比如“成長率”。李笑提及每次復盤自己的決策過程,結論總是一樣:
當初我在選擇的時候,要么干脆忽略了某個必要條件,要么沒有在某個必要條件上做到足夠苛刻——就這么兩個原因,沒有其他。
在他曾經的投資決策過程中,對“成長率”這個最必要且重要的指標不夠苛刻,就只能“自己選的自己受著”了——即使僥幸獲利了,也只不過是“拿著火把穿過火藥廠”而不自知的傻子。
“關鍵知識點”的奇妙之處也在這里。它太寶貴了,以至“無價”(“沒有價格”/“沒辦法有價格”):第一,你出多少錢都可能沒用,因為前提是我愿意講給你聽。第二,更為重要的是,我想要多少錢也沒用,因為那“關鍵知識點”通常是“公開的秘密”,每個人都知道,或者說,“每個人都感覺自己早就知道”。
以上的文字,如果你仔細思考過,“反芻”過,可能會得到一個非常嚴肅的結果:
當研究一個創業點子的時候,如果你能調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對“成長率”的驗證上,哪怕只是用小時去思考,你得到的結論的質量,也很可能與國際頂級投行專家得到的結論的質量相差無幾。
這絕對是事實,也是“關鍵知識點”力量的體現。在“關鍵知識點”面前,立竿見影的效果真切地存在著。
好了,你可要天天想了:
你曾經考慮的“生意”,究竟屬于哪個類別?它為什么屬于那個類別?你有沒有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