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辦理的“老屋新生大獎”,鼓勵市民對老舊建筑進行改造,延續歷史脈絡,同時空間利用也能與周邊環境共生。今年的金獎由《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教學大樓及學務大樓》獲得,行冊、香色、小廢墟烘焙工作室、富藝旅臺北大安、CIT臺北創新中心等五件作品獲得銀獎。
“老屋新生大獎”鼓勵市民對老舊建筑進行改造,創造新的空間利用方式。
金獎作品《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教學大樓及學務大樓》在既有原建筑的架構上,進行有效率之結構補強,回應與尊重原建筑之空間秩序及尺度比例,連結校園整體空間系統,為公有建筑再利用的最佳示范。而銀獎得主之一《行冊》,原本是蔣渭水先生設立的大安醫院,透過高低起伏的木平臺搭配地坪,將吧臺營造成臺北至宜蘭的崎嶇地形,巧妙地將蔣渭水先生所處的時代精神,透過創意融入空間設計,創造出富饒趣味的場域。
今年“老屋新生大獎”的金獎由《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教學大樓及學務大樓》獲得。
《行冊》流暢且放松的舒適空間,可感受到蔣渭水時代的精神。
《小廢墟烘焙工作室》原本是廢棄超過20年的水電木工廢料倉庫,透過與老屋之間的對話,保留了油漆墻面、外露的樓中樓鋼筋上鋪了透明強化玻璃,并親手制造了大多數家具,充分利用舊材保留時代之美。 《香色》經營者原本想作為住家使用,但為了想把家的感覺分享給更多人,才改為餐廳。潛藏于巷弄之間,從里到外不刻意張揚,用低調的建筑改造語匯,營造高雅優閑的氛圍,隔間保有原客廳、臥室等住家的型態,隱約透露著對家的渴望。
《小廢墟烘焙工作室》原本是廢棄超過20年的水電木工廢料倉庫。
《香色》高雅優閑的氛圍,隱約透露著對家的渴望。
《CIT臺北創新中心》串聯四十個不同產業的新創業者, 提供創新型態的辦公空間,建立誘發每一位參與者好奇心的機制,讓各產業的單位、各領域的新創公司、自由工作者,在沖突性交流下找到永續發展的空間。有別于一般老屋新生的方式,CIT更專注于建立易于交流、自由的工作環境,在臺灣為創新者提供開放交流的工作環境,同時其經營管理創新思維符合國際潮流令人稱許。
《CIT臺北創新中心》專注于建立易于交流、自由的工作環境。
《富藝旅臺北大安》改建為旅館之前,是座獨自且封閉的銀行宿舍,保留原建筑的特色、樣貌,不讓改建改變了社區原有的氛圍,反而是透過讓空間成為開放空間,注入人文與藝術的能量,為社區與環境帶來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