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晚上十點,我糾結的一刻又來了——今天寫不寫文章呢?
晚上十點到十二點是我的寫作時間,這個習慣堅持了5個多月,雖然最近半個月這個習慣被打破了,但每到這個點,我還是惦記著寫文章。
從今年2月29號建立公眾號(cchlxlj)那天,一直到今年的8月4號,長達5個月,我都保持每天寫一篇文章的節奏,哪怕是回老家沒wiff或者實在是很忙,也能堅持每天用手機推送一段話或者一個圖片。
這種情況自8月4號就改變了。
8月4號那天,我寫了一篇題為《為什么寫了那么久,寫作水平都沒什么提高?》的文章,從寫之前的準備、寫作時間安排、寫完修改、分享及排版等方面分析自己寫作水平沒有提高的原因,這其實是對自己提高一些要求,讓自己進步更快。
做出這樣的分析,主要是跟簡書上首頁文章的對比。
簡書是一個公開的寫作平臺,是我在一本書里了解到的,覺得不錯就注冊了賬號,把自己的文章也往里面發。
簡書里面有很多簽約作者,寫的文章都很牛,就叫這些人大咖吧。我看大咖有那么多人關注,人家的文章收獲那么多贊和喜歡,再看我自己的文章幾乎無人問津,一股自卑感油然而生。
然而好強的性子也由不得就這么算了,總要總結反思學習提升吧,于是我開始分析我自己。
沒認真分析之前,我并不覺得自己寫的不好,準確地說是寫得很開心。那個時候想寫什么寫什么,想吐槽誰吐槽誰,偶爾分享一些自己和Y先生的小生活,寫寫與閨蜜聊天的心情,感覺好極了。
分析之后,我的心情糟糕透了。因為跟大咖比起來,我文采一般,視野狹窄,思維表淺,邏輯混亂,排版粗糙……想想我自己真是一無是處啊。
雖然我也極力安慰自己,我跟大咖之間差別很大:閱讀基礎不一樣,人生閱歷不一樣,思維方式不一樣,關注重點不一樣……但,這些都無法抑制我內心深深的挫敗感。
之后的幾天,每到夜晚十點時,我就在書桌前發怵,打開一個空白的word文檔,完全不知從何寫起。
這種情況我也很懵,是不是我的輸入太少了,腦袋里沒東西了,那就要加強輸入。
然后就開始密集的閱讀,讀小說、散文、寫作書籍,這樣堅持了將近半個月,結果到寫的時候大腦還是一篇空白。
就算偶爾有一些想法,在word上打出句子就自己否決了。覺得自己的表達很一般,也沒有什么新意和深度,寫出來也沒人會看,然后就渾身無力寫不下去了。
這樣沒有寫作的日子一天天過,每到晚上十點,我都掛念著要寫點啥,然而,大多數時候都啥也寫不出來。
之前5個月,每天都能寫出來一篇,為什么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卻寫不出來了?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
我認真反思每個晚上十點我在電腦前發呆的場景,想了半天,打幾個字,打完刪,刪完打,打完又刪……最終放棄了,關掉word,關掉電腦。
為什么會這樣?
我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素材不夠,寫作思路還沒有理清楚;我覺得我的立意不夠好,缺乏新意;我覺得自己的文采,表達不精彩……
總之,我覺得自己不夠好。
得到這個結論,我自己嚇了一跳。
我不是一直主張寫作是為了提升自己嗎?不正是因為寫得不好才更要多寫嗎?不是一直相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嗎?不是堅持凡事要循序漸進嗎?我怎么會因為擔心自己不好就不敢動筆了?
我再一次上了簡書,這一次我沒有看首頁文章,也沒有看關注的大咖,而是隨便選一個專題進去看,我這才發現我之前的認知是有多么錯誤。
每一個專題除了靠在前面的文章有些人讀,剩下的閱讀量少的可憐。點開作者去看,發現寫幾十萬字的不在少數,而這些辛勤的作者,既沒有收獲多少贊,也沒有收獲多少喜歡,哪怕他們的寫作水平在我看來在我之上。
我錯了。
我背離了寫作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宗旨,輕易被大咖沖擊了信心;我僅僅是根據是看了首頁的文章就得出遍地是大咖的結論,而沒有看到還有那么多比我更努力的人依然沒有成為大咖。
對比是為了找到弱勢和優勢,而不是盲目自卑或者驕傲。因為技不如人,就干脆躲著不見人,這么幼稚的陷阱,我竟然掉進去了。
今天不寫,明天也不會下筆就能寫好;今年不寫,明年更不會下筆就能寫好,量變產生質變。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人都是在犯錯和失敗中成長和進步的。
與別人對比是為了找差距,而不是讓自己受挫的。希望我永遠都不要再犯那么愚蠢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