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不會思考的人,人云亦云說的就是我。在我的腦中,做決策就是靠別人的意見,如果幸運地遇到一個會思考的人,就很幸運;我所做的決策就很好,反之則很慘。對于像我這樣不會思考的人來說,我的消息來源就決定了我的思考質量;很被動。而思考力要是能夠上升一個層次,那么決定自己思考質量的因素就變成了自己的思考力,自己是否有能力去看清一個事物的真相,而不在是自己的消息來源了。
我在大一的時候才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開始學習這方面的文章,有了自己的一些觀點,這些觀點可能在外人看來會覺得這不是很簡單的基本功么,應該是刻在基因里的啊,怎么還用特意去學習還總結了。對我來說這就是需要練習的,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吧。
在現在的我看來思考力就是:
1.能想象出沒有發生的情況,也就是自己沒有走的那條路可能會看到什么,以此來給自己反饋;
2.凡事聽到某一觀點后去找相反的證據,而不是別人說啥就是啥;
3.思考的深度,這樣下去還會發生什么;
4.元認知,彈窗機制。
薛兆豐老師在《北大經濟學課》講過破窗謬誤為什么不對,因為如果玻璃不被打碎那么我的這部分原本用來修玻璃的錢就會花在其他方面,就會有其他領域的人獲益,我也獲得了安裝玻璃之外的服務。但是就是因為玻璃被打碎后玻璃工來安裝玻璃是顯而易見的,而玻璃沒有被打碎后這筆錢的去向的可能有千萬種,所以需要我們去想象。所以能夠把沒有發生的情況想出來的能力就很可貴,這樣可以使自己得到反饋,來檢驗自己正在走的路是不是最好的。
我之前之所以會人云亦云,就是因為自己總是覺得別人說啥都是對的,所以這第二點對于我來說很重要,有些人真的是很有自信,自己想到點什么就感作為一個“資深老司機”說出來,而他說的多半就會是錯的,這時候找相反證據就很容易讓他的膚淺顯露出來;也可能某一個人的言論確實是正確的,但沒有一個道理是放任四海而皆準的,所以哪怕他說的是正確的也會有其限定區間,而通過找相反的證據也可以逐漸確定其區間。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把事情想的很表面,之后就做決定,而如果我們會把這件事深扒一下,可能就會看到他會有很多自己不喜歡的地方進而做出不一樣的決定。比如,我幫我爸選購電視時,售貨員向我推銷一款電視,這臺電視在顯示影響時會有拖影現象,于是我就問售貨員說為什么會有拖影,店員說這是片源的問題,和電視無關,但這臺電視的價格很低,但我但是也沒有選它,最夠選擇了別的電視,現在想一想如果當時只想到了“片源問題”回家后電視不會有問題,那么買回來后萬一有問題我肯定會去換貨,而他好不容易賣出去一臺電視肯定不會愿意換,如果講法律的話就要看合同里有沒有拖影這項條款或者我在當時有沒有和店員溝通時的錄音,所以想深了才會發現有這么多可能,而我完全可以避免這些可能。這就讓我覺得這思考力很有用。
元認知會讓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不是有悖于自己的目標,這就像電腦里的彈窗機制,在有“病毒”入侵后會彈窗告訴自己要不要選擇殺毒。
自己也在向著4項思考力不斷地靠近,相信長期后的自己會有更加出色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