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還:還報,報應。兇年:荒年、災年。
果,成功,達到獲勝的目的。已:停止,死亡。
用“道”輔佐君王的人,不會依靠軍隊去強行征服天下。征服天下這件事情總是反復為征服者們帶來應有的報應。
軍隊所到的地方,總是布滿荊棘。軍隊征戰完畢,也總會有令世人難以生存的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求達到勝利的結果罷了,不敢憑借自己的武力稱霸。勝利之后不要自負,同樣不要炫耀,更不要驕傲自滿,勝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勝利后就不要再恃強凌弱了。
每一件事物發展到強盛的時候就開始轉向衰老,這就是沒有遵循“道”,不遵循“道”就很容易提前走向消亡。
這一章和接下來的一章是老子對于戰爭的態度,和孫子一樣,老子認為戰爭是最最不得已的時候所采取的不得已手段。有句話說,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失敗者,戰爭是雙方的損失,只不過一個損失大一點,一個損失小一點罷了。
老子也說了,戰爭之后必有兇年,因為戰火摧毀了良田,征收了糧食做軍糧,還把可以勞作的青壯年征到了軍隊。良田變得荒廢,失去了勞動力,沒有余糧,作為農耕民族,這不就是大兇之年嗎?
善于用兵的人,就算迫不得已參加了戰爭,也都是達到目的即可,不會用武力去壓迫別人,因為他們知道這樣的統治必然不會長久。也不會驕傲自負,或者恃強凌弱,因為強盛至極,必是衰竭。
所以圣人治國,不以兵力逞強,不以強力取勝,而是順道而行,無為而治,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智取為上。就算成功了,也認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值得驕傲炫耀。
本章老子還提出了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則已的道理,這也是老子一直所強調的物極必反,不可強為的“道”的真理。
強和弱不是永恒的,如果不能在勝利后收斂情緒,變得自高自大,驕傲放縱,那么強弱必然會轉換,這就是“道”的規律。違背之后就是“不道”,而不道之后,就會走向衰敗滅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