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媽媽讓你把心愛的東西讓給妹妹或弟弟的感受嗎?雖然讓了之后媽媽會摸著你的頭說,乖,但自己卻絲毫感覺不到開心。我們從小被教育的要無私,要先他后己,雖然我們會這樣做,但是心里總會覺得心不甘情不愿,這樣的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想起自己小時候總是表現的很乖,媽媽總夸我比姐姐懂事、無私,可事實上我一直都知道我根本不認同無私的謙讓,我沒享受到擁有的快樂,只能眼睜睜看著姐姐穿新衣服,那種感覺真的很不好受。但是那時我會想,至少我贏得了媽媽的贊同,謙讓讓使我能收獲媽媽更多的關注和愛。一直以來我都想不清楚這到底是什么樣的心理,直至那天在《習慣力》中看到關于人性自然規律的說法,我才恍然大悟。
無論是在兩個人還是在兩個部門之間,不可能通過命令的方式讓一個人改變自己的想法或行為,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遵循規律。我所見證的自然規律只有一條:只有當一件事情符合他們自己的利益時,他們才會去做,包括改變他們的行為。
我并不是說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事實上,很多人都會自愿犧牲個人利益去做一些好事,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我要說的是,通常情況下,人們的一切行為都要符合自然規律。如果想讓你做一件我希望你做的事情,我必須證明這樣做對你有利,它的作用可能會立即得到體現,也可能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發揮出來。任何一個選擇,無論大小,都會包含風險和回報,因此在做出選擇之前,你一定會問:“這樣做對我有什么好處?”我們并不需要為此感到遺憾,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
看到這段話你是不是震驚到了,從小到大,我們收受到的教育都是要無私,原來我們一直在違背人性的自然規律?知道了這個規律,難道我們要去做一個自私的人嗎?不是這樣的,其實作者是在跟我們揭示,如果一切事物能夠從自我的角度出發,找到趨利動機,一切事情就會變簡單易行。這股力量還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達成目標。
1.如果有些事情不得不做,那就找到自己的趨利動機,開心的去做。
正如我小時候的例子,自己愿意做個乖乖女,不亂花錢,并不是我本性大公無私,而是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媽媽更多的關注,如果我當時能夠想清楚,也許就會心甘情愿的做出讓步了吧?
之前我有個同事曉靈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給自己的老公做早飯,而且早飯的花樣特別豐富,還專門跑去學習烹飪。但是我們總是特別不能理解,是什么力量讓她做到這樣。后來一次閑聊,她這么回答我們:我并不是僅僅為我老公做的啊,我知道早飯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我要吃的健康一點,同時捎帶做了老公那一份,還得到他的感恩,何樂而不為呢?這不就是趨利的力量嗎?曉靈通過趨利動機,找到了雙贏的方式。
趨利動機不僅適用于改變自己,還適用于改變他人。
2.當需要別人做出改變時,不要使用命令的語氣,嘗試找出利他動機,也許就能事半功倍了。
人性的趨利動機真的非常強大,如果你仔細分析每件事情背后的動機,就會發現世間的事物大都離不了一個“利”字。比如白鹿原中一生克己奉禮的白嘉軒,為了得到埋著白鹿的風水寶地,假裝自己因娶媳婦要跟鹿家換地,表面上自己吃了大虧,但事實也是被自己的私利驅動。同時鹿家表面裝作同情,背地里盤算著自己占了大便宜,于是也速速的簽了合同換地。其實一旦接受了這個人性的趨利規律,一切事情也就容易想開了。
既然趨利動機的力量如此巨大,那在工作生活中,我們可不可以利用這股力量幫助我們達成目標呢?正如作者所說,當你想讓別人做出改變時,要找到這件事情對對方有利的證據,這樣才能使對方做出改變。
比如由于項目時間緊急,小沫想讓同事小童幫忙領一下原料,但領原料本不是小童的工作職責。那為了讓小童心甘情愿幫助自己,小沫該怎么辦?或許可以請小童喝杯咖啡,或者告訴小童,自己會把郵件抄給他的老板,以感謝他的大力支持。其實針對不同的人方法會有很多,關鍵是一定要讓對方也有利可圖。
總之,當你能夠熟練應用人性的趨利本性,不斷的發現自己和對方的趨利熱鍵,改變就會變的越來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