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09年12月份,一次陰差陽錯的機會一腳踏入培訓行業,然而再也拔出腳,這一扎就是9年。有句話說:7年就是一輩子,那我在培訓行業待了1輩子多了。一個行業里待3-5年是入門,7-8年是熟手,10年以上才是專家,我算是熟手吧,因為專家這個詞被玩壞了,不敢說自己是磚家,哈哈。9年的時間里面,服務過幾千家的客戶,大到幾百億的企業,小到幾十萬的小老板。見多識廣這句話是有道理的,走的多了,經歷多了,經驗豐富了。目前轉型做銀行培訓,服務金融機構,銀行比較多,那么就專門說一下:銀行培訓中常犯的幾項錯誤。
第一項錯誤:只重視魚,忽視漁,因小失大。
現在的銀行過度競爭,導致各個銀行壓力特別大。各項經營指標數據任務特別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導致很多銀行的管理者,寄希望于培訓機構。
希望通過一次培訓完成多少存款,收回多少不良,然而這種結果的完成,是靠大家平時的積累,以及長久努力得來的,而不是短頻快一蹴而就的。
比如火爆的不良貸款清收,老師過來5-7天時間,一下子收上來幾百萬,很多銀行覺得不錯啊,效率挺高,但是這幾百萬想比幾個億的不良真的是杯水車薪。
掌握拉存款的技能或者清收不良的技能比拿回一次的業績更重要的,因為業績是暫時的,能力卻是永久的。
培訓的最終目的是給大家帶來思想的啟迪,工具跟實戰方法的應用,教會大家捕魚的方法比直接給大家魚更重要。
上次培訓的時候,一個學員跟我開玩笑:馬老師,以后你們再做培訓,帶著1個億的資金來,然后7天時間1個多億資金進來了,你看效果杠杠的?
我說:哥,我要是有1個億的資金,我還搞這累死累活的培訓?
頓時一陣哈哈大笑。
就像你回家問兒子:今天學習的什么?
學的數學啊,今天學的內容,等你長大了,可以賺多少錢?孩子傻眼了……培訓也是一樣,你不能上完兩天課,問大家可以做多少業務?
第二:培訓人數越多越好……
曾經做一次內訓,下面人數200人,甚至300人,擠在一個很小的會議室,人員活動不開,一個起身出去,得站起來一排。那感覺就像:平時炒菜鍋里,一鍋里煮了100個餃子,自己腦補一下。
我問:不是說80人嗎?怎么這么擠?
他們說:老師是按天收費,領導覺得反正掏了錢了,想大家都聽聽,別浪費了。
本來一個氣氛活躍的體驗課,一下子很多的互動以及演練討論沒法做,只能靠大家自己的體會了。
一次培訓并不是人數越多越好,而是剛剛好。最佳人數大概40-60左右,也就是分組的話,一組8個人,6-8組,這樣既不擁擠,大家也可以參與互動討論。
內訓師培訓人數不要超過30,最佳15-20左右。因為內訓師培訓,老師需要輔導到每一個人,很多需要大家去練習。比如:1分鐘自我介紹,3分鐘試講,5分鐘試講,如果下面做100個人,試試啥效果?
有時候跟行里建議分批,可是行里會覺得你想多安排1期培訓,多賺錢,有苦說不出啊。培訓最重要的是課堂體驗,大家學到東西,而不是只覺得多花了一期的費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