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是:“忙碌是治愈空虛的藥。”這些人認為:如果你每一天都覺得無聊、孤獨、空虛,悲傷,那只是因為你太閑了,閑的蛋疼。
于是乎,“忙碌”似乎成了諸多人逃離空虛的唯一途徑。除此之外,忙碌也是一種“隱形的炫耀”,當許多人抱怨“我好忙”的時候,實質(zhì)上是在表達一種優(yōu)越:“我忙碌是因為我顯得重要,我忙碌是因為我有事可做?!?/p>
但事實上,這些為了逃避空虛而去忙碌的人,這些天天抱怨自己“忙碌”的人,真的逃離了空虛和孤獨嗎?事實上,伴隨著他們的不斷忙碌,他們所面臨的空虛和孤獨將會越來越龐大。
我把“忙碌”分為兩類,一種是“健康的忙碌”,另一種就是“病態(tài)的忙碌”。為了躲避空虛去刻意的忙碌,而不是為了對所做的事情有萬分興趣對事情的結(jié)果有萬分期待而忙碌,這便是“病態(tài)的忙碌”:當一個人處在“病態(tài)的忙碌”的時候,因為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本身其實并沒有什么興趣與快樂——他就會開始不斷地抱怨自己的忙碌——因為可能他根本就不忙——但他需要通過一些儀式和形式來告訴自己很忙,去告訴別人自己很忙,從而盡可能低欺騙自己:我可忙了,我其實并不空虛。
一個悲傷的事實是:在大城市中生存的腦力勞動者們所擁有的忙碌,多半是“病態(tài)的忙碌”。當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加,理性日益占據(jù)上風,值得交心的朋友和值得瘋狂的事情越來越少,對于未來的憂慮越來越深,這個時候,人就特別容易陷入空虛和焦慮,而這種空虛,真的是一種非常難熬的感受。為了掩蓋這種空虛和焦慮所帶來的痛苦,人們選擇用“忙碌”去掩蓋,他們瘋狂地加班瘋狂地開會,為了一個小小的無關(guān)緊要的細節(jié)而消耗大量的時間——他們不是真的忙碌,他們只是在逃避。他們用“忙碌”為借口,去避免自己陷入空虛的焦慮中;他們用假裝出來的“忙碌”去轉(zhuǎn)移自己焦慮的情緒。
但是,這種假裝出來的“忙碌”并不能長久,也無法給人們帶來滿足感。
有滿足感的“忙碌”就是“健康的忙碌”:例如,我喜歡寫東西,我用別人休息逛街看電影談戀愛啪啪啪的時間去構(gòu)思題材、搜尋資料、組織語句。在寫文章這件事情上,我顯得很忙碌,但我自己卻絲毫沒有太多忙碌的感受,我也不會去和別人抱怨“寫文章太累太苦”,因為我喜歡這件事情,我愿意這件事情本身而付出我的時間,我獲得到了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能讓我在忙碌完成之后,依然擁有著一種愉悅的心情;這種滿足感,填充了我在“閑下來”之后,內(nèi)心的空虛。
我認識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非常忙,但他們幾乎都沒有怨言,他們沉迷其中,將忙碌看成一種樂趣。他們從來不會在凌晨拍一張空空如也的辦公室照片發(fā)到朋友圈裝逼訴苦,也不會無所事事地在辦公室會議室里刷微博來消耗時間假裝忙碌——事實上,這些”健康的忙碌“者,恰恰非常需要休息,他們決不允許自己處在“真正的忙碌”和“真正的休息”之間的那種恍惚的狀態(tài),這種恍惚狀態(tài),就是“病態(tài)的忙碌”。
美國作家蒂姆·克瑞德曾在《紐約時報》上寫文章批駁這種“病態(tài)的忙碌”。他說:“忙碌代表的是存在于世的安心,對抗空虛的保障;如果你這么忙碌,日程緊湊,每天的每一個小時都有人找你,那么你的生活顯然就稱不上懵懵懂懂、無關(guān)緊要或者毫無意義?!钡上У氖恰敖^大多數(shù)人的忙碌只是一種待命的狀態(tài),或者是一種渾渾噩噩的消耗時間?!边@種“病態(tài)的忙碌”者,往往有著極端的性格,或是無趣抑郁,或是脾氣暴躁,總之在他們的身上,很難看到一些令人愉悅的東西——哪怕他們自己時時刻刻都在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更積極。
我是一個從小就到大一直就不怎么忙的人。在中學的時候,我從來沒有過所謂通宵復習學習的經(jīng)歷,我甚至會經(jīng)常連所要求背誦的課文和所要求完成的練習題都不完成,因為我潛意識中就覺得大量重復的背誦和聯(lián)系并沒有什么意義和卵用——我喜歡研究每一份作業(yè)后的壓軸題,因為研究這種題目能讓我獲得滿足感,而滿足感則是我投身“忙碌”的唯一的理由。
當然,在中學不好好學習的我,確實也沒有考入特別牛逼的大學而成為一個學霸,但好歹也還不算差。在大學的時候,我更是沒有經(jīng)歷過所謂的通宵達旦的學習——很多的時候,我們太注重學習或者其他的儀式感了,我見到很多人非得半夜組隊出去找個什么不關(guān)燈的咖啡吧點上幾杯咖啡慢慢看書,看著看著還相互聊了起來,然后還要發(fā)朋友圈發(fā)微博炫耀一下自己的用功——這種忙碌毫無意義。
工作三年,我更是沒有感受過那種真正的忙碌,我甚至很期待能感受一下。我所經(jīng)歷的所謂的額“忙碌”都是被迫無奈的加班、參加被迫無奈的冗長而混亂的會議、重復機械而無意義的勞動以及困在出差的漫長的交通工具上,這些事情,占了我的工作的90%的時間,這些算是“忙碌”嗎?如果它們是“忙碌”,那也不過是“病態(tài)的忙碌”而已。
事實上,為了逃避空虛而假裝出來的“忙碌”,只是“空虛”本身的延續(xù)而已。當你假裝忙碌的時候,你的大腦你的身體依然處在了一個空虛的狀態(tài),并且那種“病態(tài)的忙碌”將你的空虛千百倍的放大——你以為自己努力、勤奮、忙碌,你以為自己已經(jīng)逃離了無所事事,你只不過是自己騙了自己。
人類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類有與生俱來的“匱乏感”,正式這種“匱乏感”讓人們?nèi)ゲ粩嗟貙W習、工作、忙碌。忙碌本身,永遠是一件好的事情,忙碌可以讓人們用無限的精力和理想去對抗有限的時間和生命,“健康的忙碌”是人類對自己生命的放大器??上?,大多數(shù)人的忙碌并不是這樣,“病態(tài)的忙碌”反而是一種對有限生命的肆意浪費,它比真正意義上的“無所事事”更為可怕。
我想,不如請你想想你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是否忙碌是否充實,你的這種忙碌帶給你的是滿足還是疲憊?除了混口飯吃,你忙碌的目的是什么?為了讓自己不無所事事?為了讓自己不孤獨不空虛?還是為了讓自己快樂。
想一想“忙碌”的背后,我們才能“慢”下來。